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DAPI染色直接定量测定细菌胞内多聚磷酸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DAPI将细菌胞内或活性污泥中多聚磷酸盐(Polyp)染色,用酶标仪测定DAPI-Polyp复合物发射荧光的强度,以此定量细菌胞内的Polyp。用该方法和镜检法同时测定异染粒含量差异显著的菌株胞内Polyp,2种方法测定结果一致。异染粒含量差异不显著的菌株胞内Polyp定量分析表明,该方法灵敏度高于镜检法和废水总磷间接测定法。  相似文献   
2.
高娜  聂高众  邓砚 《灾害学》2014,(2):170-174
地震应急救援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对地震应急救援辐射的研究需要用一种理论模型来刻画和描述。用辐射能力来反映外部的救援能力,结合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研究理论,建立了地震应急救援辐射模型,并以芦山7.0级地震为例,计算了芦山县与四川省其它地级市之间的时间距离及各市对芦山的辐射能力,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地市的地震应急救援辐射能力。辐射能力最强的是成都市,其次是绵阳、德阳、南充等地市,辐射能力最弱的是攀枝花、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等市州。  相似文献   
3.
选择芦山地震灾区为研究区,以滑坡灾害为研究对象,在GIS技术的支持下进行了芦山地震灾区滑坡灾害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评价研究。首先,选择坡向、坡度、地层岩性、断裂带、河流冲刷作用、地震烈度和降水量7个影响因子建立了芦山地震灾区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提取研究区的人口密度、经济密度、林地覆盖率、建筑覆盖率、道路密度和滑坡灾害影响区6个指标因子建立了滑坡灾害易损性评价的指标体系。然后,分别应用信息量模型和贡献权重迭加模型,进行了芦山地震灾区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进而开展了基于GIS的芦山地震灾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价,最后应用自然断点法进行了滑坡灾害风险度区划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面积分别为102.43 km2和3529.65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0.24%和8.25%,其灾害分布密度分别为20.50个/100 km2和2.38个/100 km2(均大于芦山地震灾区的平均值,尤其是高风险区)。高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的分布主要与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是人类经济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与实地调研结果对比发现,研究结果基本符合芦山地震灾区的实际情况,可以为芦山地震灾区恢复重建、聚落搬迁和人口分布再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应用R型因子分析模型和SPSS19.0软件对四川省芦山县670座公共建筑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2013年芦山7.0级地震中2008年以前建造的公共建筑和2008年以后建造的公共建筑的受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认为芦山7.0级地震中受损严重的公共建筑以2008年以前的为主,汶川8.0级地震以后建造的公共建筑的抗震效果明显;2008年以后的公共建筑全部达到了Ⅶ度设防的目标要求;同一种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差异性也较大;框架结构表现出比其他结构更好的抗震性,按照Ⅶ度设防标准建筑的框架结构,基本可以抵御Ⅸ度烈度的强震。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以第一时间在芦山7.0级地震现场开展震害调查、损失评估、烈度调查工作所收集到的实际震害资料为基础,对本次地震的震害加以简要概述,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地震自救专业知识必须普及我们痛心地看到,芦山地震时有人因缺少相关知识、能力而导致混乱甚至伤亡。地震时,震感较强的成都、重庆都有居民跳楼受伤。在近几年国内外地震频发的背景下,我们还需要普及更多常识。说起地震多发区,就不得不提到日本。日本人会时刻提醒自己"如果今天发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井研县岩体破碎、坡体崩滑等地质灾害频发。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的7.0级地震对井研县坡面稳定性具有一定影响。为防止群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对井研县开展了地质灾害排查。通过调查核实共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129处,其中新增31处。本文根据井研县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和特征,分析了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8.
选取芦山地震涉及的21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应用野外实地踏勘和遥感解译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当地国土、水利、建设等部门提供的相关统计资料,已查明芦山地震灾区782处次生山地灾害(滑坡、崩塌和泥石流),获取了这些次生山地灾害的基础信息。在GIS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芦山地震灾区次生山地灾害的发育环境背景、分布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分析。研究表明:芦山地震灾区次生山地灾害主要集中分布在烈度为Ⅷ Ⅸ区、中低山区、坡度0°~40°、坡向为东西两向、第三系砂砾夹泥岩区、河流冲刷强烈和年降雨量>1 200 mm的区域;发育成因主要是地形条件对次生山地灾害的形成的影响表现出与非地震条件下的新特征;地震效应重构了地表形态,为次生山地灾害发育提供了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降水与河流冲刷作用的改变,影响边坡稳定性,为次生山地灾害提供动力;人类过度的社会经济活动加速了次生山地灾害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4·20"四川雅安芦山7级地震造成巨大损失。据雅安市宝兴县县长介绍,目前,全县水电气中断,房屋几乎全部受损,包括汶川地震后重建的建筑。(国际在线4月21日)"包括汶川地震后重建的建筑"几乎全部受损,令人恼火。汶川地震之后,重建建筑都是按照"8级抗震、9度设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地震灾情快速上报接收处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维锋  郭红梅  张翼 《灾害学》2014,(2):116-122
地震灾情信息的快速获取是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关键。介绍了四川省地震灾情快速上报接收处理系统的建设目标、总体架构和系统建设内容。在2013年芦山7.0级强烈地震实战考验中,四川省地震灾情快速上报接收处理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缩短了灾情"黑箱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