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2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42篇
安全科学   46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54篇
综合类   250篇
基础理论   18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53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30年高质量碳达峰是如期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根本基础。该研究以中国280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样本截取时间为2006—2019年。以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为刚性约束,提出“共生-共治-共享”的分析逻辑,聚焦碳排放与大气污染共生排放特征,在碳达峰年度目标量化分解、碳排放与大气污染双重损益偏离识别的基础上,考察了碳达峰目标对碳排放损益偏离、大气污染损益偏离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共治效应及共享路径。研究发现:①碳达峰目标发挥了显著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能够促进城市发展由损益偏离-损益均衡-精益降损的方向优化,发挥推动城市“劣者趋良、良者趋优、优者更优”的作用。②碳达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呈明显的异质性选择效应,在西部城市、资源型城市、环保重点城市、先发城市中能够发挥更高作用与更强影响。③碳达峰目标发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共享路径在于双视角下“调内”“匹外”式源头治理-过程控制-末端阻断的全流程发力与外部环境政策不确定性的动态匹配。需在“双碳”目标持续推进中紧抓“降碳”,优化设计多措并举、全程发力的多重共享路径,增强碳达峰减污降碳增效的多赢共治效果。具体包括:①强化源头治理,在源头上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调整产业结构,节能降耗。②严控过程管理,破解环境规制级差引致的污染转移现象及损益偏离后果,推动绿色交通体系建设,多轮驱动。③突出末端阻断,采取全过程治理、监控、减排措施,提升绿色创新水平,减碳增汇。④动态调整实现内外匹配,环境政策要因时施策、因境而异、因地制宜,做到因事适时调整、因效精准调控。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碳排放达峰路径及政策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20—2030年,是我国大多数城市实现碳排放峰值的重要时期。本文以北京市为研究对象,计算了北京市1995—2016年能源燃烧相关的CO2排放,总结了其达峰路径,分析了达峰过程中的各类驱动因素及其政策经验,提出经济转型是碳排放达峰的基本条件,政策执行机制是碳排放达峰的根本保障,消费行为引导对碳排放达峰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杨依然  李曼  吕卓  董广霞  王军霞 《环境工程》2020,38(11):6-11,202
煤炭是我国主要能源,分析煤炭消费变化趋势对于预测我国二氧化碳及大气污染物排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国环境统计调查数据,分析了2011—2018年主要城市煤炭消费的利用情况,利用热力聚类图对我国省会城市(含直辖市)聚类分析其工业源和生活源的煤炭消费趋势,并按东部、中部和西部城市进行煤炭消费的区域性对比。结论如下:通过聚类分析发现,位于同一簇的城市之间工业企业煤炭消耗总量的基数和变化趋势有一定的相似性;总体上,城市工业企业的煤炭消耗呈逐年递减趋势,东部城市煤炭消耗总量高于中部、西部城市煤炭消耗总量,东部城市煤炭消费量下降情况总体好于中部和西部城市;除北京等少数城市外,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行业每年的煤炭消耗量基本变化不大;城市生活源煤炭消费量变化趋势总体呈逐年递减趋势,西部呈上升趋势,东部、中部城市呈下降趋势;东部城市中的城市总煤炭消费达峰情况优于中部、西部城市。  相似文献   
4.
基于IPCC排放因子方法建立了2015—2019年京津冀城市群地级城市CO2排放清单,基于经济增长与CO2排放关系的脱钩系数法,得到京津冀城市群1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脱钩情况,结合历史CO2排放和脱钩情况提出的京津冀城市群达峰判别方法,对京津冀城市群地级以上城市CO2排放达峰情况进行了判断。结果表明:近5年来,保定、张家口、秦皇岛、邢台、沧州、廊坊、衡水7市碳排放量暂未达到峰值状态;北京、天津、石家庄、承德、邯郸、唐山6个城市已经处于CO2排放达峰状态。建议已经具备达峰条件的城市抓紧开展达峰行动方案,制定CO2排放达峰目标。  相似文献   
5.
松花江大顶子山枢纽工程建设后,库区内水体流线及扩散规律的变化将影响库区内水质,受沿江排污影响,其规划目标的水环境容量将发生改变,因此对建库后上游水质总量控制进行研究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郑建新 《福建环境》1994,12(4):12-13
水口水电站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电站,总装机容量140万千瓦,年发电量50亿千瓦小时。南平市是水口水电站最大的库区,移民淹没数及搬迁任务占整个库区的70%,需新建64个移民安置点,移民64532人,建新房220万平方米。 面对如此之大的电站主体工程和库区移民工程,早在电站论证之时就有不少专家提出了环境污染及生态平衡问题。因此,在1987年库区建设伊始,南平市委、市府及库区工作机构库区办就把保护环境,提高移民的生活质量作为库区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如今,经  相似文献   
7.
单板层积梁弯曲破坏的试验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万能力学试验机上测试由高频热压方法制造的桦木和椴木单板层积梁的密度、静曲强度(MOR)、弹性模量(MOE)和水平剪切强度等力学性质;讨论LVL(单板层积材)梁受弯曲、水平剪切载荷时的主要破坏形式并得出相关结论。测试结果表明,在该试验条件下,桦木和椴木LVL梁具有较大的密度、MOR和较高的MOE。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能受树种的影响较大,桦木LVL梁的主要性能均优于椴木LVL梁。当LVL梁受弯曲破坏时,其主要破坏形式为整体断裂破坏、开裂破坏以及混合破坏等3种;受水平剪切应力破坏时,以基材剪切破坏和胶层剪切破坏两种形式为主。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福鼎市南溪水库座落在闽浙两省福鼎泰顺交界处。南溪水库始建于七十年代,是一座集防洪、发电和供水的综合利用的重点中型水库。水库总容量为6800万立方米,水域面积为2.49平方公里。库区周边有9个行政村、20多个自然村,有12000多人口。库区水域是周边群众和闽浙两省相邻处南来北往旅客的必经水路。水库建成蓄  相似文献   
9.
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进展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生态保护补偿是调动各方积极性、保护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首先对引滦入津工程生态补偿的背景、津冀两省市协议内容、考核目标、实施进展、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概述;并针对生态补偿实施中存在的资金缺口较大、库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生态补偿协同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提出建议:提高补偿标准,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方式;结合精准脱贫和生态脱贫,建立长效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创新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协同机制,健全配套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三门峡库区河流湿地沉积物重金属赋存形态和风险评价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敖亮  单保庆  张洪  唐文忠 《环境科学》2012,33(4):1176-1181
调查三门峡库区河流型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和赋存形态,通过污染指数评价沉积物生态潜在风险、表层重金属可交换态与碳酸盐结合态的质量分数评价其释放风险.结果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Cr、Ni、Cu、Zn、Cd和Pb含量分别为25.8~68.5、12.1~36.7、3.25~48.74、33.5~472.4、0.16~0.69和9.04~90.74 mg.kg-1.从三门峡库区上游至大坝坝前,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库区最大支流渭河入黄口下游沉积物中重金属Ni、Cu、Zn、Cd和Pb含量高于上游.典型污染支流宏农涧河河口沉积物重金属累积明显,极有可能是该区域矿业发展的工业废水排放所致.沉积物污染指数(SPI)平均值为3.11,介于1.83~7.39之间,渭河入黄口下游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明显增加,宏农涧河河口沉积物SPI=6.33,处于中度风险.污染河口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碳酸盐结合态和交换态所占金属总量的质量分数分别为Cd 63.8%~85.7%,Cu 6.58%~22.62%,Pb 10.6%~28.9%,Ni 1.56%~3.02%.支流污染物排放引起重金属累积,三门峡流域下游沉积物生态风险增加,河口表层重金属释放风险由大到小为Cd>Pb>Cu>Ni.此调查可为河流沉积物污染治理和原位修复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