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1篇
  免费   192篇
  国内免费   253篇
安全科学   316篇
废物处理   152篇
环保管理   209篇
综合类   779篇
基础理论   153篇
污染及防治   140篇
评价与监测   31篇
社会与环境   88篇
灾害及防治   163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166篇
  2012年   197篇
  2011年   206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51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199篇
  2006年   198篇
  2005年   152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145篇
  2001年   120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88篇
  1995年   85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The rapidly changing climate is posing growing threats for all species, but particularly for those already considered threatened. We reviewed 100 recovery plans for Australian terrestrial threatened species (50 fauna and 50 flora plans) written from 1997 to 2017. We recorded the number of plans that acknowledged climate change as a threat and of these how many proposed specific actions to ameliorate the threat. We classified these actions along a continuum from passive or incremental to active or interventionist. Overall, just under 60% of the sampled recovery plans listed climate change as a current or potential threat to the threatened taxa, and the likelihood of this acknowledgment increased over time. A far smaller proportion of the plans, however, identified specific actions associated with ameliorating climate risk (22%) and even fewer (9%) recommended any interventionist action in response to a climate-change-associated threat. Our results point to a disconnect between the knowledge generated on climate-change-related risk and potential adaptation strategies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this knowledge has been incorporated into an important instrument of conservation action.  相似文献   
2.
洪涝灾害条件下疏散交通生成预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助于有关部门更准确预测洪涝灾害受灾民众的疏散量,结合非集计数据和集计数据的优点,提出分区集计数据的概念,设计了受灾区域分区方法,并通过意向偏好(SP)调查法对我国居民在洪涝条件下疏散交通需求数据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引入BP神经网络建立基于分区集计数据的疏散交通生成预测模型。利用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所设计方法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鲁棒性较好,平均相对预测误差仅为1.8%,其预测效果明显优于现有的非集计和整集计模型。  相似文献   
3.
防灾预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立德  徐旭初 《灾害学》1992,7(2):17-20
本文提出了防御灾害预案的五要素和逻辑结构,进而讨论了防灾预案的优化准则、制定程序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关中地区飑线天气的预测及灾害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廷标  张汝鹤 《灾害学》1996,11(2):57-61
对1961~1990年发生在陕西省关中地区的飑线天气及其灾害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从天气形势背景方面对飑线的发生发展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同时就飑线的预测和防灾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汶川地震诱发了大量泥石流灾害,灾损土地利用和生态修复是灾区产业重建面临的重要课题。以北川县都坝河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灾损土地禀赋、灾害特征、土地需求,采取多因素耦合和关键因子限制分析法,探讨灾害胁迫条件下的经济活动与生态修复之间的互馈作用,结果表明:(1)流域新增土地供给源主要为泥石流灾损土地,土地资源化利用受灾害、聚落和产业结构控制;(2)灾损土地根据成因划分为沟口堆积型、沟道冲淤型以及岸坡侵蚀型,三者的肥力、安全性及交通条件等特征具有显著差异;(3)基于“因灾分区、耕地优先、产业共建、美居造景”的原则,建立了灾损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生态修复模式,并选取杨家沟进行验证,沟域灾损土地利用方式为生态林地、产业林地及优质耕地,分别占比28.5%、56.3%、15.2%,生态修复措施主要为提高土地安全度、提升植被覆盖率和增强水保功能。该研究建立的震区土地利用和生态修复模式可有力协调人地矛盾、发展绿色经济和提升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6.
采用XRF,ICP-MS,XRD及SEM-EDS检测手段,研究了废旧阴极-赤泥高温协同处理所得熟料的溶出性能.结果表明,Na2CO3浓度,温度,时间及液固比因素对Al2O3,Na2O溶出率TFe2O3的富集效果的影响趋势一致.最适宜溶出条件为:Na2CO3 30g/L,温度50℃,时间30min,液固比8.该条件下,熟料中Al2O3和Na2O溶出率分别高达为87.41%和92.51%;相应的SiO2和CaO溶出率仅为3.02%和0.36%,铁矿物几乎不溶.溶出渣中的TFe2O3含量从熟料中23.64%提高到39.89%,研究表明溶出工艺同步实现了熟料中铝、钠的回收和铁的富集.再者,处理后溶出渣较熟料减量近16%(以铝和钠溶出率测算),且属于非危险性废物.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预富集技术在无机痕量分析中的应用,概述了国内外最新进展,介绍了主要技术及方法的特点,大量文献表明预富集技术用于痕量分析取得满意的效果,降低了检测限,提高了灵敏度。  相似文献   
8.
西藏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生态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戴明新 《交通环保》2004,25(3):6-8,35
针对西藏独特的高原生态环境特征,分析了公路建设的生态影响,提出了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恢复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9.
杨慧斌 《环境工程》2001,19(5):59-61
在此较详细地介绍了唐钢一炼钢厂 2× 15 0t转炉煤气回收湿法除尘工艺和系统的技术特点。该系统设计吸收了国内外大型转炉煤气回收的经验。经近 18个月的生产实践 ;认为效果良好 ,煤气回收率近 80 % ,热值近 80 0 0kJ Nm3,放散排放浓度小于 80mg m  相似文献   
10.
十六大以来,我国迎来了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黄金时期,在小城镇建设当中要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指导,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道路。这就必然要将减灾概念融入城镇建设当中,对可能发生的地震等灾害进行设防,建设充满人文关怀的小城镇.本文对小城镇的减灾工作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