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甲基异噻唑啉酮对斑马鱼胚胎的急性毒性和机制研究
引用本文:吕鹏, 吴巍, 刘丽丽, 张家禹, 许雷, 闫艳春. 甲基异噻唑啉酮对斑马鱼胚胎的急性毒性和机制研究[J]. 生态毒理学报, 2017, 12(5): 260-269. doi: 10.7524/AJE.1673-5897.20160831001
作者姓名:吕鹏  吴巍  刘丽丽  张家禹  许雷  闫艳春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北京 10008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31540067)
摘    要:甲基异噻唑啉酮(methylisothiazolinone, MIT)作为防腐剂,广泛用于个人护理品、日用品和涂料中。MIT随着污水进入地表水循环,普遍存在于水体中,但目前关于MIT对水生生物毒性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以模式生物斑马鱼的胚胎作为受试对象,评价MIT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将受精后3 h的健康斑马鱼胚胎暴露于梯度浓度的MIT下,观察其对胚胎生长发育的影响,用吖啶橙(AO)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发现,48 h暴露浓度大于1.0 mg·L-1的胚胎孵化被显著抑制,72 h浓度大于1.52 mg·L-1的幼鱼心率显著降低,统计96 h幼鱼死亡和畸形数,并重复验证和计算得到96 h半致死浓度(96 h 50% lethal concentration, 96 h-LC50)为6.15 mg·L-1,96 h半致畸浓度(96 h 50% teratogenesis concentration, 96 h-TC50)为3.89 mg·L-1,测量96 h胚胎体长,分析最小生长抑制浓度(minimum concentration to inhibit growth, MCIG)为2.31 mg·L-1,AO染色显示72 h胚胎的凋亡细胞主要集中在脑部和尾部。不同时期下镜检观察到,胚胎出现的畸形主要包括尾部发育不良,脊柱弯曲,卵黄囊水肿和心包水肿。此外,高浓度处理组24 h胚胎自主抽动次数增加,72 h和96 h活动能力减弱,触碰反应迟钝。因此,推断MIT对斑马鱼胚胎的发育有较大影响,同时有一定的神经毒性。根据《危险化学品鱼类急性毒性分级试验方法》,判定MIT对斑马鱼胚胎为高毒,该毒性实验结果可为MIT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中的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关 键 词:甲基异噻唑啉酮   斑马鱼胚胎   急性毒性   细胞凋亡染色
收稿时间:2016-08-31
修稿时间:2016-12-15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毒理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毒理学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