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基于格点数据的中国1961—2016年≥5 ℃、≥10 ℃有效积温时空演变
引用本文:李帅,张勃,马彬,候启,何航.基于格点数据的中国1961—2016年≥5 ℃、≥10 ℃有效积温时空演变[J].自然资源学报,2020,35(5):1216-1227.
作者姓名:李帅  张勃  马彬  候启  何航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兰州 73007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61024)
摘    要:为了解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种植区域的影响,基于5日滑动平均、累积距平、MK检验、多元回归插值方法,选用格点数据对中国农业热量资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 ℃、≥10 ℃有效积温整体呈上升趋势,且≥5 ℃整体升幅更为显著,两者升幅均表现为南方地区最大,北方次之,青藏高原最小,秦巴山区积温呈现下降现象。(2)在空间分布上,≥5 ℃、≥10 ℃有效积温整体表现出自南向北随纬度更替变化的地带性分布和自东向西随海拔变化的阶梯状分布,东、中部地区受纬度影响明显,西部地区受海拔影响强于纬度。适宜喜凉作物种植的区域远大于喜温作物的适宜种植面积。(3)≥5 ℃、≥10 ℃有效积温均在1997年发生突变,突变后≥5 ℃、≥10 ℃各积温带界线呈现向北、向高海拔移动的趋势,积温整体升高。南方地区≥5 ℃、≥10 ℃积温增幅整体大于北方,青藏高原及高山山区增幅最小,秦岭地区积温增幅为负。(4)≥5 ℃、≥10 ℃有效积温初始日(结束日)整体呈提前(推迟)现象,且多数格点提前(推迟)日数在0~10 d以内,持续时间在突变后整体延长。青藏高原≥5 ℃、≥10 ℃积温初始日(结束日)提前(推迟)天数最大。

关 键 词:有效积温  热量资源  多元回归插值  突变  中国  
收稿时间:2019-03-04
点击此处可从《自然资源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自然资源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