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麻坑群沉积物磷的保存与转化及环境效应 |
| |
作者姓名: | 李梦露 冉祥滨 刘军 吴文涛 王昊 刘晓瑜 臧家业 |
| |
作者单位: | 1.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研究中心, 山东 青岛 266061;
2.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237;
3.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工程环境与测绘研究中心, 山东 青岛 266061 |
| |
基金项目: |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2019JH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806097,41776089和41506069) |
| |
摘 要: | 基于对北黄海典型麻坑群海域某单位麻坑内部和外缘沉积物中不同赋存形态的磷、甲烷(CH4)和硫化物等参数的分析,探讨了麻坑独特的环境中磷的转化与埋藏机制、沉积物-水体系磷的释放及对区域磷循环的影响.研究表明,沉积物中碎屑态磷(Det-P)是磷主要的赋存形态(>50%),其次是有机磷(Org-P)、铁结合态磷(Fe-P)和自生态磷(Auth-P),交换态磷(Exch-P)对总磷的贡献较小;麻坑内部与麻坑外缘处沉积物中溶解态活性磷(DRP)向水体的释放通量分别为2.84μmol/(cm2·a)和1.03μmol/(cm2·a),对上层水体的贡献依次为19.6%和3.03%,是上层水体磷的重要来源.麻坑内外磷的埋藏速率与转化过程存在不同;研究区地下水的渗漏是磷的沉积速率和释放通量都普遍高的原因.北黄海麻坑区沉积物中磷的保存与转化还与浅层CH4的逸出相关,潜在提高黄铁矿的生成速率.较高的沉积物-水界面磷通量必然对区域富营养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产生深远影响,值得关注.
|
关 键 词: | 北黄海 麻坑 磷形态 甲烷 地下水 |
收稿时间: | 2019-09-04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环境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环境科学》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