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中国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差异的空间计量分析
引用本文:潘竟虎,贾文晶.中国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差异的空间计量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5).
作者姓名:潘竟虎  贾文晶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城市群空间识别及其演化研究”(编号:41361040);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基于GIS和交通可达性的中国城市群空间范围界定”(编号:SKQNYB1202)
摘    要:区域经济差异是学术界和政府决策层都关注的重要问题,适度的经济差异有助于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产业的合理转移,经济差异过大则会弱化业已形成的分工与协作,甚至有可能影响到社会稳定,已有研究往往忽视了县域空间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利用ESDA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2000-2010年中国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格局进行分析;将贫困县按经济发展水平分为4种类型,计算其马尔可夫链矩阵和空间马尔可夫链矩阵,并进行类型转变及其与邻域类型转变关系的空间格局演化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国家级贫困县在数量上表现为非均衡的发展格局,即强者日趋极化,而弱者日趋边缘化;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西递增,南—北递减的分异趋势。从总体分布格局来看,11年间Moran’s I估计值呈上升趋势,县域经济的自相关性在不断增加;从局部分布格局来看,各贫困县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均衡,县域之间的经济差异有所扩大。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比较显著的俱乐部趋同特征,其中高、低水平趋同俱乐部稳定性最强,其维持原有状态的可能性分别为0.942和0.957;趋同俱乐部类型的转变受邻域空间背景的影响明显,邻域环境对区域发展程度聚集类型的演变具有促进或制约效应。11年间县域经济的热、冷点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冷点区域在空间上形成"两横三纵"的空间架构。资源基础、区位条件以及空间近邻效应是贫困县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最后,从制定多中心空间开发政策、强化县域经济跨行政区合作、提升扩散型区域辐射效应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 键 词:区域差异  ESDA-GIS  空间计量  贫困县  中国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