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交易费用视角下宅基地置换模式的区域差异及其成因
引用本文:上官彩霞,冯淑怡,吕沛璐,曲福田.交易费用视角下宅基地置换模式的区域差异及其成因[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4).
作者姓名:上官彩霞  冯淑怡  吕沛璐  曲福田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心;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农村土地制度与资源配置”(编号:71322301);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差别化管理政策研究”(编号:11JZD031);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编号:NCET-10-0494);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迁补偿模式比较研究”(编号:CXLX12_0306)
摘    要:基于江苏省宿迁市A镇、南通市B镇、昆山市C镇的实地调研,采用案例比较法和交易费用法,分析江苏省"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中宅基地置换模式的区域差异性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宅基地置换主要采用了置换宅基地、置换小产权房、置换商品房三种模式,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区域土地稀缺程度、非农就业机会大小、农地流转稳定程度和农村社会保障稳定程度是导致宅基地置换模式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昆山市C镇因土地稀缺程度较大、非农就业机会较大、农地流转稳定程度和农村社会保障稳定程度较高,宅基地置换交易费用较小,采用类似市场制的置换商品房模式;相反,宿迁市A镇因土地稀缺程度较小、非农就业机会较小、农地流转稳定程度和农村社会保障稳定程度较低,宅基地置换交易费用较大,采用类似层级制的置换宅基地模式;南通市B镇因各项指标处于中等水平,宅基地置换的交易费用中等,采用类似中间混合制的置换小产权房模式。鉴于此,在推行宅基地置换的过程中,需要依据农民对农村生活生产环境的依赖程度、农地流转稳定程度和农村社会保障稳定程度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宅基地置换模式,避免发生"一刀切"等将农民转移到城镇的强制行为。此外,需要不断完善农地流转和社会保障制度等配套改革,替代农地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保障农民能够获得稳定持续的经济收益,从而促进农民不断向城市转移。

关 键 词:交易费用  宅基地置换模式  区域差异  原因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