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可追溯猪肉:生产与消费政策
引用本文:徐玲玲,刘晓琳,应瑞瑶.可追溯猪肉:生产与消费政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4).
作者姓名:徐玲玲  刘晓琳  应瑞瑶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江南大学商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基于可追溯体系的食品安全全程监管机制与支持政策研究”(编号:12CGL10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与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研究”(编号:11&ZD15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消费者偏好的可追溯食品消费政策的多重模拟实验研究:可追溯猪肉的案例”(编号:71273117);高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食品安全与食品可追溯体系中生产者行为研究”(编号:20110093110007);国家软科学项目“中国食品安全消费政策研究”(编号:2013GXQ4B158);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中国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研究”(编号:2013-011)
摘    要:在食品可追溯体系推广与普及的过程中,满足消费者对可追溯标签上所呈现信息的内容与类型的期望至关重要。通过相关信息的公开,能够有助于消费者辨别食品的质量与安全,并提高消费者的信任。为了解消费者对可追溯标签上信息内容的偏好与需求,本文选择猪肉为例,从目前我国已经实施的猪肉可追溯体系,提取18种涵盖养殖、屠宰与销售的可追溯信息。通过解释结构模型(ISM)和五位专家的反复调查构建了将不同可追溯信息分别与食品安全、食品质量和食品信任三种标准相对应的网络框架,基于该框架并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构建评估模型,展开150位消费者的随机调查,研究消费者对猪肉可追溯信息的偏好。评估结果显示,消费者偏好的8种猪肉信息依次为:兽药与使用情况、饲料与添加剂、饲养过程、养殖环境、疫苗、包装日期、质量认证与标志、检疫信息。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在当前的背景下,政府引导推广和普及猪肉可追溯体系的过程中,应重点支持包含生猪养殖环节中养殖环境、疫苗、兽药、饲料与添加剂、疾病、检疫等信息,加工环节的分割包装日期信息,以及质量认证与标志信息等可追溯猪肉的生产,并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同时可能对类似于黄浦江死猪事件,尤其是遏制事件发生后可能产生的重大疫情传播与扩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政府及时、有效地防控社会层面上的死猪恐慌。

关 键 词:可追溯信息  猪肉  消费者偏好  ISM  ANP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