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丛枝菌根提高滨海盐碱地植物耐盐性的作用机制及其生态效应
引用本文:李少朋,陈昢圳,刘惠芬,郝建朝,周炜,石利军.丛枝菌根提高滨海盐碱地植物耐盐性的作用机制及其生态效应[J].生态环境学报,2019(2):411-418.
作者姓名:李少朋  陈昢圳  刘惠芬  郝建朝  周炜  石利军
作者单位: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黄淮海蔬菜主产区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示范(2018YFD0800402-4);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盐胁迫下菌根对高粱根系有机酸分泌调控机制(2017KJ184);农业部产地环境污染防控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农业环境与农产品安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丛枝菌根与解磷菌互作对盐碱地修复机制
摘    要:滨海盐碱土成陆和复垦年代短,具有土壤含盐高、养分低和矿化度高等特点,增加了植物的定植难度,不利于盐碱地复垦和生态修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广泛存在于土壤生态系统中,自然界中90%以上的植物根系都能够与丛枝菌根形成菌根共生体,AMF能提高宿主植物的抗逆性(抗旱、抗盐、抗重金属和耐酸性等)和适应进化,AMF分泌的球囊霉素相关蛋白(Glomalin-related soil protein,GRSP)及其菌丝体促进土壤改良和培肥、保持土壤健康和可持续生产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综述了高盐碱胁迫对AMF-宿主植物共生关系的影响,明确AMF的孢子萌发与生长、菌丝体对高盐碱胁迫的响应;重点揭示AMF提高宿主植物对矿质养分和土壤水分的吸收、改善根际盐碱土矿质元素有效性、调控宿主植物生理生化特性、调节宿主植物抗氧化酶的活性和激素参与下的分子调控等方面作用机制,详细诠释AMF提高宿主植物的抗盐性机理;结合滨海盐碱地面临的重要生态问题,解析AMF在盐碱地治理中促进植物生长、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改善土壤肥力和结构等方面的应用进展和潜力,并结合AMF在盐碱地治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方向进行展望。AMF提高了滨海植物的耐盐性,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和改善了土壤的微生态环境,AMF不能纯培养的特性限制了其在滨海盐碱地中大面积推广。基于此,今后在AMF菌种筛选、宿主植物的选择和菌种规模生产方面还需持续探索,从而为滨海盐碱地微生物复垦和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持。

关 键 词:丛枝菌根真菌  滨海盐碱地  耐盐机制  生态功能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