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一次持续性臭氧污染过程气象与传输特征分析 |
| |
作者姓名: | 王雷 周颖 龚年祖 |
| |
作者单位: | 池州学院地理与规划学院自然资源遥感应用研究中心, 安徽 池州 247000;滁州市气象局, 安徽 滁州 239000 |
| |
基金项目: | 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KJ2020A0758);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gxyq2022116);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项目(2020jyxm1295) |
| |
摘 要: | 2019年6月8日至17日,安徽省滁州市发生一次持续性臭氧(O3)污染过程,O3浓度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浓度限值3%~45%。基于滁州市老年大学监测站点空气质量数据、滁州市气象站及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DAS)气象数据,运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潜在源贡献因子(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分析方法,研究污染发生时段的气象和区域传输特征。结果表明:①在此次O3污染过程中,日最高温度的变化范围为25.5~34.7 ℃,风速整体小于4 m/s,风向以偏东风为主,午后的相对湿度在40%左右。在该时段内,滁州市基本处于均压场的控制之中,且受到锋面气旋外围下沉气流的影响,大气层结稳定。②O3污染发生期间,滁州市主要受东南方向气流的影响,但来自山东省、安徽省北部和江苏省北部的气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6月9日夜间至10日上午的O3浓度异常高值,与9日下午的气压异常低值及9日夜间的大气边界层高度异常高值密切相关。上述气压及大气边界层高度异常值的出现使得上风向高浓度O3被输送至滁州。③此次污染过程的潜在贡献源区主要分布于安徽省东南部、江苏省中西部和浙江省北部等地。上述区域的加权潜在源贡献因子(WPSCF)值大于0.4,加权浓度权重轨迹(WCWT)值超过了100 μg/m3。今后,滁州市在O3污染防控工作中应加强与上述区域的联防联控。
|
关 键 词: | 臭氧 气象 污染输送 潜在贡献源区 滁州 |
收稿时间: | 2022-07-03 |
修稿时间: | 2022-10-12 |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环境监测》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环境监测》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