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基于碑刻记录的嘉陵江清代洪水发生规律及成因研究
引用本文:李卫朋,伏润得,梁七丹,叶云佳,文星跃,董海英.基于碑刻记录的嘉陵江清代洪水发生规律及成因研究[J].地球环境学报,2017,8(5):384-396.
作者姓名:李卫朋  伏润得  梁七丹  叶云佳  文星跃  董海英
作者单位:1. 西华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学院,南充 637009 2. 西华师范大学 区域环境演变与保护研究中心,南充 637009 3.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南充 637009
基金项目:西华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15E002,15E003);西华师范大学科研业务项目(16C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1220);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cxcy2016117)
摘    要:基于历史文献法收集整理了《四川两千年洪水史料汇编》中嘉陵江清代洪水碑刻的碑文记录,并利用Gibbs-Mirtin多样化指数法分析洪水碑刻记录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发现:清朝时期,嘉陵江流域共有洪水碑刻记录55通,月份明确可辨的有36通。空间上整体分布不均,下游多于中上游,其中嘉陵江干流28通(20通有明确月份;Gibbs-Mirtin多样化指数为0.46,上游仅有零星分布,相对集中于中下游),渠江16通(10通有明确月份;Gibbs-Mirtin多样化指数为0.71,各河段均有分布),涪江11通(6通有明确月份;Gibbs-Mirtin多样化指数为0,仅集中于下游的重庆市)。洪水碑刻记录在年内主要分布于6、7、8、9四个月,洪水碑刻清晰记录了清代1679年(2通)、1840年(3通)、1870年(17通)、1903年(2通)4次特大洪水,洪水碑刻记录的嘉陵江流域清代洪水的发生频率为7 a一洪。清代嘉陵江洪水碑刻记录反映了流域夏秋季洪水较多,这与嘉陵江流域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洪齐发的扇状水系、低山丘陵-谷坝地形、松散的土壤质地以及"湖广填川"时期毁林垦荒导致的水土流失与河道淤积有关。

关 键 词:嘉陵江  洪水碑刻  清代  雨洪河流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球环境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球环境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