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物理分离技术在微量金属形态研究中的应用
引用本文:S.J.DeMora ,Ror M.Harrison ,栾兆坤.物理分离技术在微量金属形态研究中的应用[J].环境工程学报,1985(6).
作者姓名:S.J.DeMora  Ror M.Harrison  栾兆坤
摘    要:本文论述了粒径分级技术在天然水中痕量金属形态研究中的应用.在痕量金属污染、吸附效应和粒径的选择性研究中。都已在考虑采用离心、过滤、超滤(UF)、渗析和凝胶过滤色谱(GFC)等方法.妨碍粒径离心分级是由于密度对颗粒沉降速度的影响.过滤法是区分痕量金属形态最普遍应用的方法,,但它往往只能鉴别“溶解态”和“颗粒态”的级份.用稀硝酸可以清除滤器的污染,并且用硝酸钙稀溶液可使吸附效应减至最小。用过滤法进行粒径选择分级的一些研究指出,目前只有Nu-clepore聚碳酸脂滤膜适合于粒径分级的研究。采用UF法也碰到上述的这些困难,而且一般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尤其是吸附作用.超滤时的吸附作用将造成对金属络合物分子量的过高估计.为了离析真溶液中的痕量金属形态,渗析技术已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已证实它只限于在总形态分析程序图中的应用。GFC在物理化学形态研究中具有相当的潜力.其主要的优点是它能给出连续的粒径范围,而不是间歇的粒径范围.与其它方法相反:GFC的吸附作用将会造成对有机金属络合物分子量的过低估计.本文考查了每种技术在环境中应用的一些例子,并列举了天然水中金属形态的粒径分布的研究结果.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