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全球碳转移网络的解构与影响因素分析北大核心CSCDCSSCI
引用本文:余娟娟龚同.全球碳转移网络的解构与影响因素分析北大核心CSCDCSSCI[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8):21-30.
作者姓名:余娟娟龚同
作者单位: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43007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构建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研究”(批准号:18ZDA038);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规划项目“中国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环境效应及绿色升级路径研究”(批准号:19YJA79011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培育项目“全球价值链下中国碳生产率的测算及溢出效应研究”(批准号:2722020JCG013)。
摘    要:本文基于WIOD的最新环境账户和世界投入产出表,利用MRIO-SNA模型构建全球碳转移网络,从“关系”视角可视化分析了全球碳转移网络特征,并利用QAP方法揭示全球碳转移网络形成的主要原因。结论显示:①全球碳转移网络呈非均衡发展,呈现出“中心-外围”的结构特征。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失衡,少数的国家产生了多数的碳排放。其中中国已逐渐成为全球生产侧碳排放网络中心,并且中国在消费侧碳排放网络中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美国和德国始终位于全球消费侧碳排放网络中心。②从个体网络特征来看,各国的网络地位相对比较稳定。2014年出度中心度前三的国家依次为中国、俄罗斯和德国,入度中心度前三的国家依次为美国、德国、中国。其中,中国的入度中心度始终低于出度中心度,说明中国主要是通过供给而不是消费的形式参与到全球碳转移网络中。③块模型分析显示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属于双向溢出板块,美国等发达国家构成主受益板块,且板块间溢出大于板块内溢出,南北国家间存在明显的碳转移关系。④QAP分析显示: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对碳排放的空间关联的影响在减弱,全球价值链分工及环境规制等因素正逐渐主导碳转移网络的形成。本文的研究为未来碳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方向,各国需要基于新的“关系属性”的视角理解全球碳排放,所谓的“中国气候威胁论”无疑是片面和狭隘的。全球碳减排应该充分考虑各国之间的空间关联关系以及各国产业结构、经济水平上的差异性,在“数量—关系”双控的基础上实行“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协同性减排。

关 键 词:全球价值链  碳转移  社会网络分析  QAP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