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40年来洞庭湖流域耕地利用变化及其水分平衡效应
引用本文:周浩,覃湘,王亚星,陈藜藜.40年来洞庭湖流域耕地利用变化及其水分平衡效应[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4(4):822-832.
作者姓名:周浩  覃湘  王亚星  陈藜藜
作者单位:1. 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 河南省资源环境调查一院;3.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4.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301300,42201273);;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1JJ40352);;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GD21YGL05);
摘    要:明确我国关键粮食产区水土资源平衡状况,有利于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南方洞庭湖流域为研究区,在多期土地利用数据、常规气象站点数据和DEM数据支持下,从耕地的新增、类型转换、存续和灭失4方面系统识别耕地利用变化特征,并运用Penman-Monteith公式、有效降水量模型等揭示其气候水分平衡特征及耕地利用下水土资源平衡效应。结果表明:(1)40年间,洞庭湖流域的水田处于较为稳定的空间分布状态,而旱地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了17.36 km2。耕地存续的相对面积比例达到70.63%,灭失类型多分布于怀化、湘西州等地,新增的耕地来源主要是林地,内部转换集中于衡邵娄等地;(2)流域南端以及洞庭湖区的蒸散能力较强,而西部至西北端偏弱,有效降水量呈西北至东南逐渐增大的特点;(3)1980年水分亏缺区面积比例仅为1.79%,至2020年该比例已增至32.84%,洞庭湖区以及永州市等地水分亏缺风险较高;(4)耕地的气候水分平衡历经了以水分盈余为主到水分亏缺与盈余并存阶段,亏缺区主要分布于洞庭湖区、湘江流域西北部以及永州等地,且亏缺区扩张更多围绕以水田为核心的耕地利用变化...

关 键 词:耕地利用变化  气候水分平衡  空间格局  效应  洞庭湖流域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