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2018年汾渭平原及其周边地区大气颗粒物的传输特征
作者姓名:李雁宇  李杰  杨文夷  王玲玲  马双良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成都610225;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区域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厦门36102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区域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厦门361021,河南省环境监测中心,郑州450004,河南省环境监测中心,郑州450004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No.2017YFC0212402)
摘    要:煤炭产业的集中使汾渭平原及其周边地区成为中国大气污染新高地.本研究基于FLEXPART-WRF模式,数值模拟了2018年三门峡、西安和郑州粒子逐日72 h后向轨迹,并利用停留时间分析方法(RTA)分析了在不同城市、不同季节和不同污染程度的情况下大气颗粒物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传输特征.结果表明,秋冬季汾渭平原及其周边地区存在偏西和偏东北两条主要的传输路径,偏西路径是源自关中平原西部的粒子沿秦岭向东的传输,偏东北路径为来源于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的粒子沿太行山向西南的传输.由于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到达西安的粒子水平传输距离最短,其次是三门峡,到达郑州的粒子传输距离最长,重污染期间三门峡的垂直传输高度最高,其次是西安,郑州最低.秋冬季重污染期间汾渭平原及其周边地区水平传输距离r≤100 km,垂直传输高度在300 m<h≤900 m的粒子占主导,春季重污染期间传输距离r≤200 km,垂直传输高度在300 m<h≤900 m的粒子占主导.2017年和2018年重污染期间,粒子穿越边界层的概率偏低.

关 键 词:汾渭平原  FLEXPART-WRF  停留时间分析方法(RTA)  传输特征
收稿时间:2019-09-11
修稿时间:2019-10-25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