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基于GIS的中国近岸海域1950—2020年赤潮时空变异格局
引用本文:李志文,左秀玲,滕君灿.基于GIS的中国近岸海域1950—2020年赤潮时空变异格局[J].环境科学学报,2023(6):203-214.
作者姓名:李志文  左秀玲  滕君灿
作者单位:1. 广西大学,广西南海珊瑚礁研究重点实验室;2. 广西大学海洋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2276182,41801341);;广西自然科学基金(No.2022GXNSFAA035548,2018GXNSFBA281202);
摘    要:基于1950—2020年的赤潮公报等数据,采用GIS方法分析了中国近岸海域赤潮的时空分布规律与赤潮优势种演变.结果表明,过去70年中国近岸海域赤潮事件共发生1701次,累计赤潮面积超过25万km2,整体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赤潮高发期主要在4—8月,其中5月赤潮发生次数最多,累计面积最大.赤潮发生月份由南到北呈季节性变化趋势,南部海域赤潮发生月份要早于北方.赤潮事件主要以180 km2以内的小面积赤潮为主,大部分在11 d以内.赤潮高发区集中在河口、海湾、港湾及污染排放量较大的海域.诱发赤潮次数较多的赤潮优势种包括夜光藻、中肋骨条藻、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等.其中,夜光藻、中肋骨条藻和米氏凯伦藻在中国近岸海域均有分布,而东海原甲藻均发生在东海海域.夜光藻和中肋骨条藻一年四季均具备生长条件,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则在5—6月最为频繁.海水水质状况分析表明,中国近岸海域赤潮发生次数与海水水质污染程度密切相关;赤潮优势种的发生月份也与温度和盐度相关,赤潮优势种的季节性生长和空间分布可直接影响中国近岸海域的赤潮发生规模.

关 键 词:赤潮  时空分布  赤潮优势种  影响因素  中国近岸海域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