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关于渗透通风条件建筑结构对室内PM2.5浓度水平影响评价模型探讨
作者姓名:陈超  陈紫光  吴玉琴  魏绅  王平
作者单位:1.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绿色建筑环境与节能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24
基金项目:国家"十三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I0040202016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78024);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62006)
摘    要:我国京津冀地区近年频遭大气PM2.5污染侵扰,相关研究表明,既使关闭建筑外窗,大气中PM2.5仍可以通过渗透通风方式进入室内污染环境.为定量评价建筑渗透通风及无室内污染源条件下建筑结构(如外窗缝隙结构、房间建筑结构等)对室内ρ(PM2.5)的影响规律,基于北京市东城区、朝阳区6个不同建筑结构的房间室内外ρ(PM2.5)实时监测数据,重点比较分析了建筑结构对室内外ρ(PM2.5)关联特性的影响规律.此外,根据颗粒物穿透特性及沉降特性机理,提出了反映建筑外窗缝隙结构(如缝高、缝深)的无量纲特征参数AP与反映房间建筑结构(如层高、开间、进深)的无量纲特征参数Ak.在前期提出的室内ρ(PM2.5)预测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二者(AP与Ak)对室内ρ(PM2.5)影响的评价模型,并通过实测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当室外PM2.5污染程度与气象条件一定时,建筑结构对I/O[室内外ρ(PM2.5)之比]影响较大,其范围在0.4~0.7之间;随着建筑外窗气密性等级的提高,对应室内ρ(PM2.5)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建筑外窗缝隙结构对室内ρ(PM2.5)影响程度远大于房间建筑结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当建筑外窗缝高每降低50%或缝深每提高50%,对应室内ρ(PM2.5)约可下降33.6%与31.9%.研究显示,气密性等级较高的建筑外窗缝隙缝高往往较小、缝深较长,渗透通风条件下对控制室内ρ(PM2.5)水平作用更显著。 

关 键 词:PM2.5污染   建筑外窗缝隙通风特性   外窗缝隙结构特征   房间建筑结构特征   评价模型
收稿时间:2016-10-15
修稿时间:2017-07-14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研究》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