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汶川地震强震区震后10年泥石流活动特征遥感动态分析——以平武县石坎河流域为例
引用本文:赵聪,梁京涛,谢忠胜,佘涛,张肃.汶川地震强震区震后10年泥石流活动特征遥感动态分析——以平武县石坎河流域为例[J].灾害学,2019(4):222-227.
作者姓名:赵聪  梁京涛  谢忠胜  佘涛  张肃
作者单位:四川省地质调查院稀有稀土战略资源评价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中心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涪江流域1:5万环境地质调查”(DD20160251);西南地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遥感综合调查评价(12120113010000)
摘    要:为研究汶川8级地震震后10年内灾区地质灾害的发育演变状况,选取极重灾区平武县石坎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期遥感解译以及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汶川地震重灾区震后10年泥石流发育概况以及其发展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石坎河流域沿主河道分布了众多支沟,每年雨季石坎河流域泥石流暴发呈现明显的群发性。在震后10年间,石坎河流域内崩滑堆积体数量及面积总体均呈下降趋势,但残余物源方量仍较高,泥石流仍具有发生频率高、冲出量大、破坏性强的特点。②汶川震区的高密度物源发育特征导致区内部分洪水沟或常年流水沟转化为泥石流沟,以及某些处于停歇期的老泥石流沟重新复活,进入发展期。③受地形坡度以及汛期影响,地震所形成的崩塌、滑坡物源,在震后10年间大量进入沟道,转变为沟道堆积物,或以泥石流堆积物的形式沿主沟堆积。④在工程约束条件下,部分泥石流沟的启动物源分布位置以及物源类型发生较大改变,泥石流形成机制和运移过程也相应发生变化。⑤震区泥石流在主沟与主河交汇处形成大量泥石流扇形堆积,进入主河堆积体进一步抬升河床,给主河两岸或沟口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不便,影响该区域地质环境。

关 键 词:泥石流  汶川地震  地震灾区  石坎河流域  遥感调查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