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生活垃圾生物炭源溶解性有机质分馏和络合重金属的作用
引用本文:吴文雨, 唐剑锋, 郑思俊, 耿春女. 生活垃圾生物炭源溶解性有机质分馏和络合重金属的作用[J]. 环境化学, 2023, 42(7): 2382-2391. doi: 10.7524/j.issn.0254-6108.2022022203
作者姓名:吴文雨  唐剑锋  郑思俊  耿春女
作者单位:1.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上海,201418;; 2.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厦门,361021;; 3.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宁波观测研究站,宁波,315830;; 4.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上海,200232
基金项目:浙江省城市环境过程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NUEORS202007)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青年科技人才发展基金(ZQ2019-17)资助.
摘    要:
为揭示生活垃圾衍生的溶解性有机质的成分及其与重金属的相互作用机制,利用固相萃取与分馏技术,将生活垃圾衍生的溶解性有机质进行分馏,并采用荧光猝灭滴定与光谱分析探究各馏分与Cu的络合作用. 结果表明,分馏共得到4种组分,分别为疏水酸性组分、疏水中性组分、疏水碱性组分和亲水性组分,按C含量分别占5.64%、64.37%和11.66%和18.33%.
在这4个组分的三维荧光光谱中观察到5个荧光峰:A(Ex/Em = 240/425 nm,类富里酸物质)、C1和C2(Ex/Em = 270/425 nm和Ex/Em = 315/412 nm,类腐殖酸物质)、T1(Ex/Em = 240/354 nm,类色氨酸物质)和T2(Ex/Em = 275/358 nm,微生物代谢产物);其中在疏水中性组分中观察到3个荧光峰A、C1和C2. Cu对疏水中性组分的络合顺序为:405—450 nm >383 nm >397 nm >323—340 nm;Ryan-Weber模型拟合表明络合稳定常数(lgK):C2(4.10)>A(3.97)>C1(3.91);这表明与Cu络合时类腐殖酸物质优先于类富里酸物质. 总体来说,生活垃圾衍生的溶解性有机质的主要成分为疏水中性组分,与Cu络合可以改变疏水中性组分的分子微环境,从而改变Cu的形态和归趋,影响其生物有效性和生态毒性.


关 键 词:生活垃圾生物炭   固相萃取与分馏   疏水中性组分   荧光猝灭   三维荧光光谱   同步光谱   铜.
收稿时间:2022-02-22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化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化学》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