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9年松花江干流底栖动物群落变化及其对水环境因子的响应 |
| |
作者姓名: | 于宗灵 董英莉 袁欣 徐昨非 马煜 王业耀 金小伟 |
| |
作者单位: | 黑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6;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875;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国家环境保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12 |
| |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长江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业务化示范"(2021YFC3200105) |
| |
摘 要: | 底栖动物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群落特征通常用来评价水生态环境质量。研究了2012—2019年松花江干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变化趋势,并应用冗余分析(RDA)探究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与水环境因子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8年间共鉴定出底栖动物246个分类单元,隶属于4门、9纲、25目、58科、69属,其中水生昆虫的EPT物种为99个分类单元,占总物种数的40.24%;水生昆虫的其他物种为68个分类单元,占总物种数的27.64%;软体动物为36个分类单元,占总物种数的14.63%;环节动物为25个分类单元,占总物种数的10.16%;甲壳动物为18个分类单元,占总物种数的7.32%。底栖动物密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种类组成总体有所增多,其中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有向水生昆虫转变的趋势,群落结构相对稳定且主要以水生昆虫占比最多,底栖动物密度平均值为5.97×103个/m2,变化范围为2.86×103~8.98×103个/m2,优势科(属)主要为小蜉属Ephemerella、小寡脉蜉属Oligoneuriella、扁蜉属Heptagenia、等蜉属Isonychia、纹石蛾科Hydropsychidae、缺叉多距石蛾属Polycentropus、摇蚊科Chironomidae和圆田螺属Cipangopaludina等。生物指数评价结果多数为"中等"及以上,评价结果趋于稳定,且下游评价结果好于上游。松花江干流的水环境质量变化阶段性明显,溶解氧含量升高,氨氮呈下降趋势,其余指标呈波动变化。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影响松花江干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是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其中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磷、氨氮和总氮等指标是影响该监测区域底栖动物群落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
|
关 键 词: | 松花江干流 底栖动物 群落演替 生态监测 |
收稿时间: | 2023-02-27 |
修稿时间: | 2023-05-11 |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环境监测》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环境监测》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