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变化下沿海地区吸附态磷负荷动态变化研究 |
| |
作者姓名: | 臧玉珠 林晨 金志丰 方飞 周生路 |
| |
作者单位: | 1.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2. 中国科学院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江苏 南京 210008;3. 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 江苏 南京 210024;4. 扬州市江都区国土资源局, 江苏 扬州 225200 |
| |
基金项目: | 国土资源部海岸带开发与保护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NO.2015CZEPK01)[Supported by the Key Laboratory of the Coastal Zone Exploitation and Protection |
| |
摘 要: | 吸附态磷是主要的面源污染物之一,它会导致水域环境质量恶化,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污染源。科学估算吸附态磷污染负荷能够为治理沿海地区非点源污染,保护海洋生态安全提供理论依据。以遥感影像、降雨监测资料等多源数据为基础,综合考虑土壤侵蚀、泥沙输移率、磷富集系数等影响因子,构建吸附态磷负荷估算模型,估算了江苏沿海地区2000~2010年吸附态磷负荷量,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背景下吸附态磷负荷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2000~2010年,江苏沿海地区吸附态磷负荷明显增加,平均吸附态磷负荷模数由105.89 kg/km2·a增长至201.67 kg/km2·a,吸附态磷负荷总量由3 284t增长至6 255t。(2)10 a间,研究区的吸附态磷负荷热点面积减小,呈现出收敛聚集的态势,但热点区的吸附态磷负荷总量却明显增加,说明研究区内吸附态磷负荷的空间极化现象更为显著。(3)10 a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平均吸附态磷负荷模数都显著增长,不同土地利用背景下吸附态磷负荷总量排序为水田旱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园地。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背景下吸附态磷负荷存在显著差异,且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化时,吸附态磷负荷也随之发生变化,可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景观格局,减少和控制磷污染的发生。
|
关 键 词: | 沿海地区 吸附态磷负荷 土地利用 动态变化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