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长江上游鲢幼鱼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关键环境因子判别
引用本文:蒲艳,杨浩,田辉伍,邓华堂,倪文静,魏念,段辛斌,刘绍平,陈大庆.长江上游鲢幼鱼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关键环境因子判别[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3(6):1220-1228.
作者姓名:蒲艳  杨浩  田辉伍  邓华堂  倪文静  魏念  段辛斌  刘绍平  陈大庆
作者单位:1.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淡水鱼类资源与生殖发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3. 西南大学水产学院渔业与水产生物技术实验室;4.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摘    要: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是长江重要的中上层经济鱼类,为了解长江上游鲢幼鱼空间分布变化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根据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在长江上游至三峡库区开展的渔业资源调查和水文环境数据,并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筛选影响其分布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显示,长江上游鲢幼鱼资源密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主要分布于三峡库区丰都江段;影响鲢幼鱼资源密度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流速、浮游生物密度、离坝距离和水温,其中流速偏差解释率最大为57.7%。随着流速增大,鲢幼鱼资源密度整体呈现降低的趋势,集中分布于0.10~0.55 m/s流速范围内;浮游生物密度和离坝距离与鲢资源密度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即随着浮游生物密度增加和距离大坝越远,其鲢幼鱼资源密度呈现上升趋势;随着水温的升高,鲢幼鱼资源密度整体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集中分布在18℃~21.5℃水温范围内。本研究揭示了长江上游流速、浮游生物密度、离坝距离和水温变化对鲢幼鱼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在长江十年禁渔背景下,应加强缓流生境库区和干支流汇合处的生境保护,为鲢种群资源量恢复构建重要栖息地。

关 键 词:  广义可加模型  空间分布  环境因子  长江上游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