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袁河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河流水体碳、氮、磷的影响
作者姓名:黄益平  王鹏  徐启渝  舒旺  丁明军  张华  曾婷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江西师范大学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 南昌 33002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1033江西省重大生态安全问题监控协同创新中心项目JXS-EW-00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YJS2020010
摘    要:为探明土地利用方式对袁河水体碳、氮、磷浓度的影响,于2018年8月(丰水期)和2019年1月(枯水期)在袁河干流和支流38个采样点采集水样并测定碳、氮、磷(DOC、NO3--N、NH4+-N和TP)浓度.将流域划分为子流域和沿河岸不同距离(100、200、300、400、500、1 000和2 000 m)缓冲区,结合Pearson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和回归分析等方法,量化不同尺度土地利用方式对干支流碳、氮、磷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建设用地、农田、水域是袁河水体碳、氮、磷浓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建设用地对NH4+-N、DOC和TP浓度影响最大,水域、农田分别对NO3--N、DOC浓度影响较大.②土地利用方式对干流碳、氮、磷浓度变化的解释量大于支流,丰、枯水期对干流碳、氮、磷浓度变化的解释量分别为47.2%、36.7%,对支流的解释量分别为23.2%、26.4%.③土地利用方式对干流DOC浓度变化的解释量在丰水期低于对TP、NH4+-N和NO3--N浓度变化的解释量,在枯水期高于对TP、NH4+-N和NO3--N浓度变化的解释量;土地利用方式对支流DOC浓度变化的解释量在丰、枯水期均高于对TP、NH4+-N和NO3--N浓度变化的解释量.④缓冲区尺度土地利用方式对河流碳、氮、磷浓度的影响大于子流域尺度,且干流缓冲区大于支流缓冲区.随缓冲区尺度增加,土地利用方式对水体碳、氮、磷浓度变化的解释能力在干流丰水期和支流枯水期均先增后降,在干流枯水期和支流丰水期的解释能力逐渐增强.研究显示,加强缓冲区土地利用方式的管理,特别是对干流建设用地点源污染和支流农田面源污染的控制,是袁河水环境管理的关键. 

关 键 词:袁河  土地利用  碳、氮、磷  缓冲区
收稿时间:2020-10-10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研究》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