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水葫芦生态净化工程对竺山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
摘    要:在解决了机械化采收、资源化利用的终端处理后,利用适应性广、生物量大、净化能力强的漂浮植物净化污染水体,成为当前受污水体、尤其是富营养化水体生态治理的有效治理手段之一。在常规控养水生植物净化水体的工程实践中,主要是在风浪扰动小的岸边或内河里进行,在湖泊等多风浪扰动的较大水体中进行控养水生植物、净化水体的工程实践尚不多见。因此,根据江苏省通过种养水葫芦(Eichharnia crassipes)净化太湖受污水体的治理要求,江苏省农科院在太湖竺山湖中央水域连续进行了放养1000亩水面水葫芦的生态净化工程。本研究主要针对这种工程措施下,通过2011年控养水葫芦后研究其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及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软体动物(主要是铜锈环棱螺)的平均密度从远离到种养区内分别为15.13、15.63、22.63 ind·m-2,生物量从远离到种养区内分别为17.00、17.60、25.50 g·m-2,密度和生物量表现为种养区内要高于种养区外围;种养区内寡毛类(主要是霍甫水丝蚓)和摇蚊幼虫类的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化表现为远种养区近种养区种养区内,表明以水葫芦为代表的漂浮植物规模化种养后,对底栖环境有一定的改善效果;然而,短期内的控养水葫芦进行水体生态治理,不能立即显现出明显的改善效果,尤其是对于太湖这样一个浅水、多风浪扰动的大水体,更需要长期、持久的多措施并举才能起到效果。利用Shannon-Weaver和Simpson指数来评价底栖环境,水体仍处于重度污染状态。因此,短期内规模化控养水葫芦生态净化工程措施未表现出对底栖生境及底栖生物的不良影响。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