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区生物结皮的形成过程与发育特征
作者姓名:李金峰  孟杰  叶菁  袁方  卜崇峰
作者单位:1. 太原理工大学, 太原 030024;2. 山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太原 030045;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陕西杨凌 712100;4.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陕西杨凌 71210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192,40701096);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B280132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专项(QN2009085)
摘    要:生物结皮的形成发育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性,荒漠地区的诸多研究结果不能直接推演至黄土高原地区。研究黄土高原生物结皮的形成过程与发育特征,是对全球生物结皮认知的重要补充,也是揭示其生态功能的基础。论文选择陕北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的典型小流域,通过定位动态观察和全面调查测算,探讨生物结皮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①流域内生物结皮经历了由退耕裸地—物理结皮—生物结皮的发育阶段。退耕撂荒的第1 年,物理结皮便迅速形成;第2 年,土表颜色明显变深,藓结皮开始发育。流域内藓结皮占绝对优势,发育稳定后(15 a)覆盖度可达90%。②不同发育年限生物结皮的物种组成及种数差异很大。发育初期(<6 a)发现苔藓植物2 科4 属5 种,其中芦荟藓(Aloina rigida (Hedw.) Limpr.)和短喙芦荟藓(A. brevirostris (Hook. & Grev.) Kindb.)为先锋优势种。发育稳定的生物结皮(15 a)鉴定出苔藓植物2 科8 属13 种。其中,丛藓科占6 属8 种,以对齿藓属(Didymodon)的尖叶对齿藓(D. constrictus (Mitt.) Saito)、黑对齿藓(D. nigrescens (Mitt.) Saito)、硬叶对齿藓尖叶变种(D. rigidulus Headw. var. ditrichoides (Hedw.) Zand.)所占种数最多。不同阶段的藓结皮均有藻类伴生,发育初期(<6 a)的藓结皮中鉴定出藻类植物26 科35 属50 种。③水热同期的雨季是生物结皮形成的关键时期。发育2 a 的生物结皮厚度达到6.3 mm,超过稳定结皮厚度(9.8~11.8 mm)的50%,抗剪强度约30 kPa。发育初期(<6 a),容重无明显变化(1.40~1.43 g·cm-3),发育稳定(15 a)后容重下降到1.0~1.3 g·cm-3。该区生物结皮的形成过程同荒漠区类似,但表现出发育速度快、稳定周期短的特点;藻类、苔藓组成及其优势种[坑形细鞘丝藻(Leptolyngbya foveolara)、尖叶对齿藓]与荒漠区明显不同。

关 键 词:水蚀风蚀交错区  生物组成  生物结皮  
收稿时间:2012-07-17
修稿时间:2013-06-24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自然资源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