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蒙古-鄂霍次克内陆活动带斑岩铜矿化勘查
引用本文:P.V.Koval ,张锡濂.蒙古-鄂霍次克内陆活动带斑岩铜矿化勘查[J].地球与环境,1991(1).
作者姓名:P.V.Koval  张锡濂
作者单位:中国矿产经济研究院
摘    要:在蒙古-鄂霍次克内陆活动带蒙古早中生代岩浆区内发现有斑岩铜矿化。内陆活动带的斑岩铜矿化与碱度较高的安山岩和玄武安山岩的火山活动带有关,该火山活动带围绕正常碱度的钙碱性岩浆作用的内带分布。矿区内的典型岩浆环境包括早期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组合以及构成单独岩浆系的粗玄安山岩-粗安岩组合和斑岩组合。 对蒙古中部巴彦-乌拉含矿岩浆系统进行了勘探,该岩浆系统被认为是一个大的层状火山-侵入型弱侵蚀系统,其矿化形成深度为1.5—2km,延伸距离超过500m。 热液交代岩系由各种青磐岩、黑云母-石英-钠长石交代岩、石英-绢云母交代岩、石英-电气石交代岩、石英-电气石角砾岩、几乎由单一矿物石英形成的交代岩以及泥质岩组成。 含矿岩浆系统伴有指示元素的区域异常(B、Bi、As)和局部异常(Sn、Mo、Cu、Zn、Pb、Ag、Sb等)以及正磁异常和明显的电导异常;指示元素异常在基岩、土壤和河流沉积物中反映出来,正磁异常在隐伏侵入岩钟区显示出来。这些异常和多元素地球化学组合的分布图形与矿田内的交代分带和构造断块的分布一致。指示元素的分带顺序是:(Sn、Mo、Cu)—(Ag、Pb、Zn)—(As、Bi、Sb)。 在预测评价阶段,应对古地磁环境(尤其是中心型构造)以及航空磁测、航空放射性测量,构造地质解释和矿化证据进行综?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