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低浓度Cr(Ⅵ)对颗粒化强化生物除磷(EBPR)系统的影响及系统恢复研究
作者姓名:苏斌  孙培德  方婧  汤秀娣  徐少娟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杭州,31001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21276236);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社会发展项目(No.2010C03003,2011C13014);国家"十一五"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No.2009ZX07106-002);浙江省教育厅项目(No.Y200907043);浙江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资助项目(No. T200912); 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No. 1260XJ1512148)
摘    要:低浓度Cr(Ⅵ)对颗粒化强化生物除磷(EBPR)系统长期暴露的试验结果表明,Cr(Ⅵ)投加浓度≤0.3 mg·L-1时,系统磷酸盐及COD去除率基本不受影响;而当Cr(Ⅵ)浓度高于0.3 mg·L-1时,系统除磷及除COD能力逐渐丧失.聚磷菌(PAOs)对Cr(Ⅵ)的毒性敏感性大于聚糖菌(GAOs)和其他菌.当Cr(Ⅵ)浓度高于0.3 mg·L-1时,聚磷菌占系统全菌的比例从84.26%下降到38.40%,聚糖菌比例则从8.04%上升为28.16%,其他菌的比例从7.70%上升到33.44%.这说明在Cr(Ⅵ)毒性作用下,聚磷菌的减少是导致颗粒化EBPR系统除磷能力丧失的主要原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系统菌体内Cr浓度与系统磷去除及COD去除效率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Cr在菌体内累积是导致颗粒化EBPR系统磷酸盐和COD去除效率下降的重要原因.此外,受到Cr(Ⅵ)冲击的颗粒化EBPR系统,其磷酸盐和COD去除率在15d之内均可恢复至毒性试验前水平,且最终聚磷菌能够重新成为系统内的优势菌群.

关 键 词:Cr(Ⅵ)  颗粒化强化生物除磷(EBPR)  宏观特征  菌群变迁  恢复试验
收稿时间:2012-08-20
修稿时间:2012-09-26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学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