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分类前后苏州市生活垃圾管理的环境效益比较
引用本文:李昕遥,张涛,陈坦,杨婷,张冰,金军.分类前后苏州市生活垃圾管理的环境效益比较[J].环境科学,2024,45(7):4361-4374.
作者姓名:李昕遥  张涛  陈坦  杨婷  张冰  金军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北京 100081;中广核铀业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 100029;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北京 100081;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食品环境与健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1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90300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22QNYL27,2021GDZC08)
摘    要:为系统认识生活垃圾分类对城市环境效益的提升,基于2017~2021年苏州市推行分类前后生活垃圾的处置数据,核算整个收运-处置过程的环境影响潜值,预测苏州市到2035年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的环境效益. 苏州市自2019年底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后,单位质量生活垃圾的环境影响潜值(以PET2000计,下同)由2017年的2.34×10-13 t-1降至2021年的1.91×10-13 t-1,降幅18.38%,分类可改善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的环境效益. 以苏州市2021年生活垃圾清运情况为基准,设定不同前端分类效果-后端分质处置规模情景测算,发现生活垃圾前端分类效果梯度提升且末端分质处置能力相应配套后环境效益进一步提升,厨余垃圾分出率和纯度分别提高至40%和95%且实现“垃圾零填埋”的规划处置能力情景下,单位质量垃圾环境影响潜值和碳排放总量较2021年实际情况分别减少23.96%和30.73%. 建立基于苏州市人口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的线性模型,预计到2035年苏州市的生活垃圾清运量达696.50万t. 在苏州市生活垃圾前端分类不断改善及环境卫生持续优化的背景下,基于苏州市末端处置能力现状,至2035年分类效果提高后单位质量生活垃圾环境影响潜值为1.54×10-13 t-1,总环境影响潜值1.05×10-6,碳排放总量达到380.17万t;在垃圾末端分质处置规模扩大、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厨余垃圾充分资源化的理想情景下,2035年单位质量生活垃圾环境影响潜值为1.28×10-13t-1,总环境影响潜值和碳排放总量分别为8.69×10-7和322.57万t,分别较2021年实际情况减少约5.65%和1.23%. 统筹推进分类收运和分质处置的协同,能更好地控制生活垃圾管理过程的潜在环境影响和碳排放.

关 键 词:生活垃圾(MSW)  苏州  全过程管理  生命周期评价  环境影响潜势(EIP)  碳排放
收稿时间:2023/7/11 0:00:00
修稿时间:2023/9/16 0:00:00

Comparison on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Management in Suzhou Before and After Classification
LI Xin-yao,ZHANG Tao,CHEN Tan,YANG Ting,ZHANG Bing,JIN Jun.Comparison on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Management in Suzhou Before and After Classific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2024,45(7):4361-4374.
Authors:LI Xin-yao  ZHANG Tao  CHEN Tan  YANG Ting  ZHANG Bing  JIN Jun
Institution:College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China;CGNPC Uranium Resources Co., Ltd., Beijing 100029, China;College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China;Beijing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Food Environment and Health,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Keywords: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环境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