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灾害学》2019,(4)
结合Attabad滑坡堰塞坝现场调查、堰塞湖上游来水来沙数据分析结果,利用人工库区泥沙淤积平衡经验关系,分析了滑坡堰塞湖库区泥沙回淤长度与泥沙上延距离;运用溃决峰值流量计算公式,计算了堰塞湖溃口峰值流量,研究了堰塞湖溃决洪水流量沿程变化规律。结果表明:Attabad堰塞湖上游来流中泥沙平均含量约为1.63 g/L,各干支中,干流Hunza河携带的固体颗粒物质是Attabad堰塞湖淤积的主要物质来源,占整个淤积量的77.64%;在堰塞湖水深81.3m情况下,Attabad堰塞湖的回水长度约为18.03 km,因泥沙淤积而导致回水上延4.48 km;利用肖克列奇溃口坝址最大流量经验公式,评估了Attabad堰塞坝1/4溃决、1/3溃决、1/2溃决情景模式下溃决峰值流量,分别为27923 m~3/s、12523 m~3/s、6936 m~3/s。本研究可为堰塞湖库区公路选线设计及下游地区溃决洪水的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新疆叶尔羌河突发洪水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叶尔羌河灾害性突发洪水系由冰川阻塞湖泄洪所致。通过三年野外考察(1985~1987年)和详尽分析洪水的特点、分布及成因,归结叶尔羌河灾害性洪水发生规律如下:①大部分是由叶尔羌河上源的克亚吉尔特索湖迅速排水所致。②洪水多出现在8月底至9月中旬,迟於年内最高气温出现日期;洪水多出现在≥5℃积温的峰值年份,和夏季(6~8月)600hPa高空气温的峰值时期。③实测克亚吉尔特索湖岸边有134条湖水侵蚀-堆积线,它们深刻地反映了该冰川湖的演变过程。冰川湖突发洪水则随着冰川退缩、冰湖缩小而减弱。  相似文献   

3.
程功弼 《灾害学》2005,20(1):45-49
我国新疆地区经常发生冰川阻塞湖引起的突发性洪水灾害.通过对叶尔羌河、昆马力克河和四棵树河三条典型河流的研究,发现可预报洪水序列与阻塞湖库容量有正相关关系.结合分析阿尔泰山、祁连山和西藏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认为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是冰湖洪水的突发区.  相似文献   

4.
三峡水库高岚河2008年夏季蓝藻水华暴发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6~7月,三峡水库香溪河支流高岚河暴发严重的蓝藻水华。根据实际监测的数据,对6月19日~7月30日高岚河的营养盐、水文水动力、气象等因子进行分析,研究高岚河夏季蓝藻水华暴发过程及消退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监测期间,高岚河连续暴发两次蓝藻水华,6月20日和7月7日表层叶绿素a浓度分别达到1 267.2 mg/m~3和120.0 mg/m~3。营养盐TN、TP平均值分别为2.96 mg/L和0.09 mg/L,远超过富营养化暴发的阈值。适合蓝藻生长的气温和水温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7~33℃和24.8~29.1℃;水下光强为0.1~51 300lx。相关分析表明,第一次水华消退期,叶绿素a与总氮、总磷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82(P=0.002)和0.845(P=0.001),第二次水华消退期,叶绿素a与流速的相关系数为-0.692(P=0.006)。水华暴发后期,降雨较为频繁,来流量增大,同时水体流速增大,并且绝大部分表现为流出高岚河,这可能是导致水华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琵琶湖是日本第一大淡水湖,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湖水水质逐步变坏。1977年湖的北部出现赤潮,1983年湖的南部出现了湖泊富营养化的产物微囊藻。多年来,在深水区湖水温度分层情况下,叶绿素a或浮游植物主要分布在湖的表层(Tezuka,1984)。但在1994年夏季,降雨量极少的情况下,在深水区叶绿素a或浮游植物主要分布在温跃层附近,这种现象在琵琶湖是罕见的(Nakanishi,1995)。最近,琵琶湖北湖的藻类爆发显著增加了溶氧的消耗,导致了湖底层溶氧的减少。如果湖底层溶氧持续减少,底泥储存的磷就会释放到湖水中,从而加快湖泊富营养化的进程。本文分析了琵琶湖南北10个点1994年4月至1995年3月每月1次的常规观测资料,深入剖析了全湖物理化学参数的时空分布,不仅发现叶绿素的峰值在湖水温度分层时出现在温跃层的上部,而且湖底边界层同时出现了低溶氧和高浊度的现象。分析认为绿素a和溶氧、浊度的对应关系表明温跃层是一光合成活跃的区间。  相似文献   

6.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内罗华毕表一项报告警告说,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喜马拉雅山上的冰川融化加快,冰川湖泊水位不断增高,最终会造成许多湖泊决堤。 这份报告总结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国际高山综合发展中心多年来的观测和研究结果。该项研究对尼泊尔境内的3252个冰川和2323个冰川湖,以及不丹境内的677个冰川和2674个冰川湖进行了长达3年的观测。结果显示,这些地区的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增长了整整一摄氏度,冰川和积雪的融化速度的加  相似文献   

7.
堰塞湖发生后极易形成溃决灾害链,亟需构建基于有限数据包的溃决快速定量风险评估方法。通过快速获取堰塞湖影响区域的三维地理信息,构建溃决-致灾的快速定量评估模型。基于堰塞湖坝体颗粒级配组成,实现精细化、简单化的稳定性快速评价;基于冲蚀特性和崩塌过程溃决机理,实现溃口流量变化过程分析与洪水演进过程模拟(1 h内);基于极限学习机网络模型建立风险人口与生命损失的函数,实现了生命损失评估预警,明晰了溃决-致灾的灾害链效应。将其应用于唐家山堰塞湖实例发现:研究方法能够较好地预警溃决灾害链;开挖引流槽可降低堰塞湖的溃口峰值流量、最大流速、溃口宽度和溃决库容,但无法防止溃决发生;若不开挖引流槽,溃决库容将达到3.14×108 m3,溃口峰值流量达到9 343.35 m3/s,溃口顶宽增大到151.6 m,开挖引流槽可使溃口峰值流量减少12.6%,溃决库容减少36.5%,降低了堰塞湖的溃决风险;当提前预警时间超过2 h后,及时疏散下游淹没范围内的居民可使生命损失率降低为0。研究方法可实现堰塞湖应急处置时的快速定量风险评估,并为其应急处置决...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气候的持续转暖,青藏铁路沿线热喀斯特湖数量正在逐年增多、面积逐年增大。湖塘的形成虽然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特点,但其发生的区域性和重复性特点是热喀斯特湖分布与出现的总体规律。在野外系统勘测调查的基础上,依据工程地质类比原则,结合专家打分、层次分析、信息量、统计量等模型方法,对区域内湖塘产生与发展起一定主导作用的历史因素(灾点密度、灾面密度)和基本地质环境因素(冻土类型、年均地温、植被覆盖度、土质类型、地形坡度)基于ArcGIS平台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得出楚玛尔河至风火山段青藏铁路沿线热喀斯特湖易发程度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占研究区总面积47.97%的高易发区占据了湖塘总数量的87.94%、总面积的91.15%,主要分布在楚玛尔河高平原、北麓河盆地和可可西里山间盆地;中易发、低易发、非易发三个区占据了研究区总面积的52.03%,却仅分布了占总数量12.06%、面积8.85%的热喀斯特湖,主要分布于可可西里山区、风火山山区及河谷地区,与2011年9月份野外考察的热喀斯特湖实际的空间分布状况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业委员会发起 ,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的“全国第五届冰工程会议”于 2 0 0 3年 1 0月1 5-1 8日在大连理工大学召开。会议内容围绕湖河海冰与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 ,具体涉及冰力学机理、冰的材料性能、防冰的工程措施、实验研究与原型观测等。与会代表共 60人 ,分别来自包括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设计、管理、出版行业以及企业的 1 7个单位 ,有 2 2位代表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有 3 5篇会议论文选登在《冰川冻土》2 0 0 3年 9月 (增刊 )上 ,作为这次会议论文集。所…  相似文献   

10.
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导致的构造应力累积是引发青藏高原地震的动力机制,但地震是开放系统的产物,通过对青藏高原强震发震时间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白赤交角变化周期、高原冰川消融时间呼应关系的分析,探讨了青藏高原近期的强震活动幕和特大地震活动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强震的发震时间大多处于太阳黑子数量由峰值到谷值的转化阶段和白赤交角由极大值至极小值的相位时段;冰川消融对地壳表层负载平衡的破坏作用导致青藏高原最近5次8.0级以上强震中除1950年察隅地震之外其余的4次特大地震均发生于春夏之交和秋冬之交的冰雪冻融过渡时期。结合青藏高原地震的天文背景、地文因素及地震的空间位置迁移规律,预测2025-2032年青藏高原巴颜喀喇断块可能迎来一次地震活动丛集期,2025年前后在该次级断块偏西区域可能发生8.0级左右的特大地震。  相似文献   

11.
通过搜集110个国内外滑坡堰塞湖的几何形态参数和溃决时间,运用相关性分析、偏相关性分析和正态分布检验,得到87组相关系数小于0.6的自变量组合。基于Fisher判别分析,通过特征值和交叉验证选择出分类能力较强的4组自变量组合。在此基础上,对这4组组合分别建立Fisher判别模型和逻辑回归模型,绘制ROC曲线,选择出最佳的稳定性评估模型。结果显示:影响堰塞坝稳定性的几何形态参数依次为堰塞坝坝高、体积、堰塞湖库容和湖水面积。采用唐家山堰塞坝、红石岩堰塞坝和木鱼镇堰塞坝3个实际案例,验证了评估模型的有效性。该研究可为滑坡堰塞坝应急抢险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提取了北宋和元代豫西山地丘陵区的洪涝灾害信息,对比分析了两个时期洪涝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宋元时期豫西山地丘陵区洪涝灾害频发,北宋平均3.29 a发生1次,元代2.74 a发生1次,均以轻中度灾害为主,分别占全部灾害的76.5%和63.2%;受灾类型均以雨灾型为主,其次为河溢型和河决型,北宋3种类型的频次比分别为56.9%,29.4%和13.7%,元代则分别为60.5%,26.3%和13.2%,当地降水是这一地区洪涝灾害发生的根本驱动力。(2)北宋前60 a洪涝灾害频发,之后趋于减少,元代则前期少中后期多,季节变化上两个时期均集中于夏秋季节。(3)宋元时期洪涝灾害均主要集中于伊洛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及黄河干流沿线,但北宋空间不均衡性突出,由西南向东北增多,元代空间差异性则显著减小。(4)极端降水、持续性降水及地理环境因素是造成宋元时期洪涝灾害空间分布差异的重要因素。(5)宋元时期洪涝灾害具有共同的3.2a,7~8a和25~27a的周期,且与现代气候条件下的汛期降水等因素存在不同尺度的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王绍玉  黄星 《灾害学》2012,(4):51-54,59
针对堰塞湖减灾群决策信息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为解决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属性指标及专家之间存在的相互关联群决策问题,综合运用直觉模糊集理论、海明距离原理和熵权理论,将直觉模糊距离群决策方法运用到堰塞湖减灾决策过程中。工程实例研究表明,运用直觉模糊距离法决策出的最优方案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和敏感性,增强了决策的客观性、科学性,能为堰塞湖减灾决策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应用WASP7.3模型对松花江哈尔滨段水质现状进行了模拟研究,研究的水质指标包括:NH3-N和COD。首先,分别选用2011年阿什河段和2012年呼兰河段实测值与模拟值进行率定及校验,校验结果为NH3-N和COD模拟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7.41%、4.41%;将WASP模型与单因子水质评价法进行结合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松花江支流阿什河口内河段近3 a的NH3-N、COD超标较严重,为劣V类水质;以2013年为基准,使用WASP模型分别预测了2014年松花江支流阿什河和呼兰河的污水削减量及水环境容量。  相似文献   

15.
赵万玉  陈晓清  高全 《灾害学》2010,25(2):26-29,86
汶川8.0级特大地震诱发了以唐家山堰塞湖为典型的大量堰塞湖,对上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和危害。对震后堰塞湖的处置成为今后次生山地灾害减灾的一大关键性课题。在回顾和总结唐家山堰塞湖的应急排险经验的基础上,对泄流槽纵、横断面的优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同时在开挖过程中,也应考虑堰塞体组成物质、抗冲稳定性、施工设备等因素选择泄流槽体型。震后5~10年是泥石流、滑坡灾害的活跃期,发生大规模泥石流、滑坡堵江事件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期望研究能够为堰塞湖的排险处理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冰雪灾害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中国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冰雪灾害发生,冰雪灾害成为中国西部和北部经济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最近100~150年内,气候变暖将显著地减少冰冻圈的区域范围与数量,这种减少对有关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活动将产生明显的影响。山地冰川的冰雪丧失和退缩将是惊人的。小冰川分布地区,如祁连山、阿尔泰山等,随着预料的变暖在未来100年内将大部分消失;但喀喇昆仑山、帕米尔、天山以及喜马拉雅山等的那些大冰川将持续存在到22世纪。冰川阻寒湖溃决洪水规模将日益变小。随着气候变化,冰雪融水径流将发生明显变化。随着气候变暖,季节性积雪的范围、积雪期和厚度将减少,从整体说,季节性积雪灾害(如雪崩、风吹雪)将变轻。海冰的范围和厚度将发生巨大变化,不仅是由于气候变暖,而且由于大气和大洋两者的环流形式发生变化,我们预期:黄海和渤海的海冰和北方地区河冰将显著减少,因此,河冰、海冰灾害亦将变轻。  相似文献   

17.
基于逻辑回归法的西藏地区冰湖溃决危险性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藏地区的冰湖为研究对象,基于冰湖的野外调查、遥感影像与历史文献资料,选取32个冰湖作为样本进行了危险性分析。根据研究对象的区域特性,选取冰湖坝顶宽度、湖水位距坝顶高度与湖坝高度之比、冰舌前端距冰湖距离、冰舌段坡度、冰湖面积和补给冰川面积6个预测指标作为变量,通过对样本进行逻辑回归分析,提出了西藏地区冰湖溃决的危险性概率预测模型。基于分类阈值为50%的逻辑回归模型交叉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对已溃决冰湖样本预测的准确率为82%,对未溃决冰湖样本预测的准确率为95%,对所有冰湖样本预测的准确率为91%。按冰湖溃决的概率范围,将冰湖溃决的危险性划分为4个等级,概率值0.30的为低等级,0.30~0.50的为中等级,0.50~0.80的为高等级,0.80的为极高等级。  相似文献   

18.
沟谷型滑坡-堰塞湖-溃决洪水灾害链的影响是工程地质领域一直关注的热点,而其运动过程则主要体现在滑坡堵江形成的堰塞坝地貌形态上。通过野外调查、无人机航拍和模型分析深入探讨了四川省巴塘县措纳学错堰塞坝的形成过程和灾害链运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空间分布的复杂微地貌反映了滑坡体不同的运动特征,2#滑坡运动区与堆积区交界处滑坡物质由于左旋或右旋剪切运动形成滑坡垄;在堆积区2#III-1由于拉伸运动形成了滑坡台地;同时,在2#III-1边缘由于压缩运动形成了滑坡脊;在与1#滑坡接触碰撞下,滑坡物质发生翻转并倾覆至坝体中央,形成巨型块石组成的甲壳相;在堆积区末端2#III-3子区,滑坡体的径向扩展运动形成滑坡丘。同时通过现场调查分析了堰塞湖回水淹没过程,结果表明,回水淹没77.2 d后堰塞湖面由海拔3 298 m上涨到4 410 m,此时堰塞坝发生溃决。最后,计算了堰塞湖溃决洪水运动参数并对下游演进过程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到峰值流量约为27 392 m3/s。  相似文献   

19.
利用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处理2007-2012年的北京GPS数据,并通过与地下水埋深比较分析近年来的地面沉降。首先通过2007-2012年的年沉降速率,发现北京沉降中心连片,形成了中东部的沉降漏斗。DSQI累积沉降量达到510 mm,DSQI、CHAO、NLSH三站点的年沉降速率分别为85 mm/a,41.7 mm/a和20mm/a。其次采用EMD方法提取DSQI、NLSH的垂向序列的趋势项,分析其沉降趋势。最后,对地下水埋深和GPS站点沉降趋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地面沉降变化趋势与地下水水位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地下水水位变化是地面沉降发生发展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20.
《民防苑》2003,(4)
罗布泊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的东部、若羌县东北部。罗布泊的名称由蒙古语“罗布诺尔”而来。“罗布诺尔”在蒙语中意为“汇入多水之湖”,古称浦昌海、盐泽等。罗布泊呈胡芦形,面积3006平方公里,湖面海拔768米,孔雀河由北面注入。由于河流改道和水量变化,近几个世纪来,湖水逐渐枯浅,沿岸盐滩广布,昔日生物繁茂的湖区湿地已演变成无边无垠的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