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1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汶川地震滑坡的分布特点及最大震中距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5·12"汶川大地震诱发了大规模以滑坡、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这些震害地区改变了原有的地貌形态,形成多处堰塞湖,毁坏民房和道路,使之成为严重的次生滑坡灾害危险区域.以成都市的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崃市、大邑县地震区为研究区,分析了滑坡分布与震区地质地貌条件和宏观烈度的统计关系.在确定宏观震中位置的基础上,采用最大地震滑坡震中距方法研究了不同规模滑坡的分布特点,并得到了线性分布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滑坡发育环境本底因子的定量化求解是滑坡成因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采用贡献牢法,即因子贡献率=因子贡献指数/因子贡献指数总数×100%,并通过GIS技术定量统计了三峡主要滑坡段(云阳-巫山)的滑坡与环境本底因子的区域相关关系,得到岩性、坡度、坡形、高差、坡向5个主要因子的贡献量,并评价了各个因子对滑坡发育的贡献程度.  相似文献   
3.
采用大地震诱发崩塌滑坡特点与地面破坏程度相结合,以及极震区几何中心方法,定性判定了汶川大地震的宏观震中位置。判定结果是汶川大地震应该有2个宏观震中,一是映秀镇牛圈沟为映秀极震区宏观震中,坐标位置:31.045 6°N,103.455 6°E;二是北川老县城为北川极震区宏观震中,坐标位置:31.863 7°N,104.361 0°E。两种判定方法相比,前者更符合山区特殊地质地貌环境下的地震破坏规律。  相似文献   
4.
根据典型滑坡的强度指标和发生可能性指标建立了典型滑坡危险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信息熵原理,结合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滑坡数据库(CDMI)中云阳县18个典型岩质滑坡的资料计算了各评价因子的客观权重,建立了定量评价模型.计算了云阳县18个典型岩质滑坡的危险度,通过实地调查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危险度评价结果准确率达83.3%,该方法可作为评价典型滑坡危险度的新方法进行推广运用,为滑坡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大地震诱发滑坡的分布特点及危险性区划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汶川8.0级大地震诱发大规模以滑坡、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改变了原有的地貌形态,形成多处堰塞湖,毁坏民房和道路,使之成为严重的次生滑坡灾害危险区域.以成都市的都江堰、彭州、崇州、邛崃、大邑5个市、县地震区为研究区,分析了滑坡分布与地震烈度和宏观震中距关系,并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采用贡献权重迭加法进行了滑坡危险性区划,分别获得研究区不同等级的危险区面积和滑坡分布密度,其中彭州、都江堰成为地震滑坡最严重的区域.  相似文献   
6.
主动监测碎屑流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地震动信号可用于灾害运动演进过程评估、监测预警。通过开展室内模型试验,模拟了不同坡度下,山前平地型碎屑流和堵河型碎屑流运动过程,并采用经验模式分解(EMD)和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相结合的时频分析法分析了其震动特征。结果表明:①根据震动信号将碎屑流运动过程分为分离启动阶段、加速阶段、冲击接触阶段、堆积阶段,并分析了各阶段的时域、时频域和瞬时能量特征;②碎屑流相对运动产生的地震信号的能量强度、频率和振幅与碎屑流相对于滑槽的运动状态相关性强;③斜坡坡度增大时,对波形曲线特征、能量分布特征影响显著,同时加速阶段和冲击接触阶段的最大振幅逐渐增加,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④山前平地型碎屑流和堵河型碎屑流在堆积阶段的地震波波形、时频图和瞬时能量变化都具有明显差别,并且前者在堆积阶段的最大振幅在相同斜坡坡度下都大于后者,以上指标可作为碎屑流-堵河的超前识别依据。  相似文献   
7.
沟谷型滑坡-堰塞湖-溃决洪水灾害链的影响是工程地质领域一直关注的热点,而其运动过程则主要体现在滑坡堵江形成的堰塞坝地貌形态上。通过野外调查、无人机航拍和模型分析深入探讨了四川省巴塘县措纳学错堰塞坝的形成过程和灾害链运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空间分布的复杂微地貌反映了滑坡体不同的运动特征,2#滑坡运动区与堆积区交界处滑坡物质由于左旋或右旋剪切运动形成滑坡垄;在堆积区2#III-1由于拉伸运动形成了滑坡台地;同时,在2#III-1边缘由于压缩运动形成了滑坡脊;在与1#滑坡接触碰撞下,滑坡物质发生翻转并倾覆至坝体中央,形成巨型块石组成的甲壳相;在堆积区末端2#III-3子区,滑坡体的径向扩展运动形成滑坡丘。同时通过现场调查分析了堰塞湖回水淹没过程,结果表明,回水淹没77.2 d后堰塞湖面由海拔3 298 m上涨到4 410 m,此时堰塞坝发生溃决。最后,计算了堰塞湖溃决洪水运动参数并对下游演进过程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到峰值流量约为27 392 m3/s。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