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根据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系统建设的要求,针对全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信息特征,描述了“全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信息共享系统”的设计背景、系统总体结构、数据组织形式以及信息表达方式,并探讨了实现信息共享系统的结构化设计、系统网络的集成式服务模型、动态网页制作、元数据库构建、统计信息的空间化表达方法、空间统计分析和信息共享安全保障等信息共享的关键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2.
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徐海根、贺苏宁、刘标先生编著的《基于Internet的生物多样性信息共享示范》一书 ,是“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成果 ,已于 2 0 0 2年 4月由学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论述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生物多样性元数据信息共享系统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技术性能和主要经验。全书共分 5章 :即总报告 ,网络建设和管理 ,自然保护区信息共享系统 ,生态旅游信息共享系统 ,生物多样性元数据库 ;并附全国所有基于因特网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的详细信息、全国各省 (市、区 )自然保护区分布图等 5个附录…  相似文献   

3.
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承担的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环境信息共享示范”和“自然保护区与生物多样性信息共享示范”2专题于2000年11月通过科技部验收。在此基础上建设的环境信息网络中心,自1998年运行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中心利用网络新技术,解决了环境信息存取与查询的关键技术难题,对可供社会公众共享的环境信息进行改造、添补,建立了环境基本数据信息系统和基本应用模型体系,设计了属性数据库集中无偿共享与分布式有偿共享并存的信息共享体系,完成了文本型数据的中文全文检索,建立了空间数据库与WebGIS的动态链接。共享数据量达1 180 M。  相似文献   

4.
生物物种资源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研发生物物种资源信息系统对于合理保护和持续利用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以及提高我国生物物种资源信息化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国家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需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信息网络和数据库技术,构建了基于县级行政单元的全国物种资源空间分布数据库,设计和开发了基于GIS的国家生物物种资源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从整体架构上包括4个子系统,分别是平台管理子系统、数据采集和管理子系统、数据查询和统计分析子系统以及综合分析子系统。利用该系统,用户可以有效地采集、管理和查询全国野生维管植物和脊椎动物数据和信息,利用统计分析和预测模型功能分析全国或区域生物物种资源的大尺度分布格局特征,综合评价全国生物物种资源状况、变化趋势和威胁因素,为国家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预测预警决策信息。在今后的系统升级中,应加强对我国重要生物物种资源野外调查和长期动态监测数据以及海洋生物多样性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进一步构建跨部门的生物物种资源信息共享机制,研发和集成物种资源预测预警模型,构建决策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5.
土壤资源信息共享的WEBGIS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使用和共享现有的土壤科学数据一直是一个重要问题。为提高土壤资源信息的共享和利用效率,文章阐述了在因特网环境下实现土壤资源信息发布的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讨论了其实现方法。采用WebGIS技术,以ARCIMS为平台,以广东省土壤系列图件为基础,构建土壤信息共享系统,通过WEBGIS进行土壤资源信息的发布和共享,并介绍了系统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6.
松嫩盆地资源环境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介绍了松嫩盆地资源环境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的设计思路,总体目标、构成及功能以及系统建立的关键技术。该系统的建立,使得对松嫩盆地资源开发管理和相关信息的查询、检索更方便,同时对松嫩盆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天津市环境监测元数据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数据技术是目前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的发展趋势 ,文章对基于元数据的天津市环境监测信息共享模式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提出了元数据系统功能及内容框架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农村环境系统中,社会经济活动给予系统中物质的迁移、转化、平衡以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又受自然环境要素所制约。不同地区存在的社会经济活动及自然环境要素的差异,导致物质迁移、能量转化及信息传递的空间差异。 人的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可归之为正向活动与逆向活动。正向活动表示有利于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结构,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逆向活动表示能污染环境,危害生态  相似文献   

9.
在海口“望海猩城”生态小区人居环境设计过程中,采有生态设计方法对住宅区内的绿色空间、水资源系统、废弃物处理系统、道路交通系统及建筑空间等进行了规划设计,力求使之形成安全、健康、舒适、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化生态文明住区。  相似文献   

10.
GIS与环境模拟在环境地学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年丰  汤洁 《生态环境》2000,9(4):259-262
21世纪全球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环境地学应为研究、解决环境问题做出更多的贡献。但是,环境地学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还不能满足客观的需要。文章着重讨论了环境模拟系统(EnvironmentalImitationSystem,EIS)的建立及EIS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GIS)的耦合等问题。作者通过研究,认为上述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从而可以弥补GIS中环境模拟功能的不足,可使EIS纳入GIS的信息空间管理系统,进行信息空间管理、应用分析和信息叠加,并使信息可视化。文章最后指出.目前,可建立GIS-EIS联合系统,以实现信息互换和信息资源的二次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城市环境时空调控范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环境-生态系统是高度复杂的时空复合动力学系统。通过对城市环境问题的空间动力学机制分析后,提出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时空调控的层次途径,并构造了融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空间信息技术、环境建模技术、决策支持系统、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城市生态-环境系统时空调控的体系框架,为城市环境管理及环境空间决策提供新的理论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魏晋  李娟  冉瑞平  王琛  邓良基 《生态环境》2010,19(9):2253-2259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研究,对解决我国独特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如何进一步探索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机制的研究范式,需要在理论和方法上均有所突破。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在简要分析了国外的研究进展基础上,重点总结了中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研究现状,提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探索方向。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及其相应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均取得较大进展,但与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尚有不小差距。国内学者对于农村环境污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污染防治的基础理论、污染状况及质量评价、基于不同层次的农村环境污染影响因素以及污染防治机制和政策4个方面。当前的研究存在诸多不足,例如:综合防控研究的理论体系不完善,较多地关注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显性影响因子,而忽视了大量限制因子,研究中采用的数据和参照标准缺乏统一口径,空间尺度选择不一和时间尺度难以衔接等,这些都将成为今后研究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利用面向服务的技术(SOA),建立环境管理基础数据库系统,实现环境污染源和环境质量信息的共享与应用;利用GIS和数据库技术建立环境污染源与环境质量的分析系统。围绕污染源及其不同应用层次的数据研究建立深层次的挖掘展示与应用平台,并尝试分析了污染源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讨论了广东沿海地区乡镇企业的区位选择问题及城市郊区的生态环境现状;提出了农村产业布局空间创新的概念,并结合实际论述了产业布局与环境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以冕宁县的生态规划为例,通过对冕宁县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背景的研究,确定其生态城市建设的定位,通过分析冕宁县城市的现状,得出了冕宁县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总体思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点是对城市的生态功能进行划分,生态功能划分的原则包括生态城市功能区划的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区域相关原则、部分与整体协调原则、相似性原则、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原则以及区域特色原则等等.通过对冕宁县城市生态区域的划分,将生态规划彻底融入冕宁县的总体规划之中,进一步改善冕宁县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质量,将冕宁建设成为生态县.  相似文献   

16.
黄凤茹  陈静生 《环境化学》1999,18(2):97-102
中国河流水质信息系统以关系数据库管理为主控,集成地理信息系统和互联网技术,实现对河流站点属性信息、站点地理位置和水质测数据的管理、条件查询、网页查询及表达输出等。本文分析系统的研制思路和关键技术,介绍系统所处理的数据,系统结构和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7.
李忠武  曾光明  张华  杨斌  焦胜 《生态环境》2004,13(3):358-361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为研究区域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了有效的手段。针对红壤丘陵区这一特定区域,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建立了红壤丘陵区环境信息系统数据库;同时结合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及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法,对红壤丘陵区的典型区域——长沙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长沙市环境质量状况良好以上级别的区域面积仅有827.64km^2,占总面积的7.0%;而生态环境较差的区域其面积达到6187.14km^2,占总面积的52.4%,这说明长沙市总体生态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Evolutionary improvements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now routinely allow the management and mapping of spatial-temporal information. In response, the development of statistical models to combine inform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and spatial support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 In this paper we develop a hierarchical spatial statistical model for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of stream and river systems in the United States Mid-Atlantic Region by combining information from separate monitoring surveys, available contextual information on hydrologic units and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These models are used to estimate the indicators throughout the riverine system based on information from multiple sources and aggregate scales. 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information underlying the Landscape Atlas of the mid-Atlantic region produced by the U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Program (EMAP). We also combine information from two overlapping separate monitoring surveys, the EMAP Stream and River Survey and the Maryland Biological Streams Survey. We present a general framework for comparative distribution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a relative spatial distribution. As an application, the spatial model is used to predict spatial distributions and relative spatial distributions for a watershed.  相似文献   

19.
在乌梁素海生态治理中,以3S一体化技术为基础建立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对乌梁素海生态治理工程进行实时监测,对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进行管理,并且建立工程技术档案库。在生态恢复与经济效益之间进行合理的规划与深层次的定位,考查各种营养盐输入与输出的关系,综合评价保护与开发的效应,从全面发挥乌梁素海多功能生态系统的作用上进行宏观调控,不断完善和修正生态治理规划中的各项技术指标,使这一生态系统长期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相似文献   

20.
《Ecological modelling》2005,181(2-3):247-262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 has been recognised in recent years as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feature of an ecosystem, rather than a mere statistical nuisance. However, although considerable interest has been pai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the analysis of spatial environmental data, when in presence of more species or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common analyses still fail to recognise the necessity of a joint modelling of the whole correlation structure.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to study the multivariat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of a plankton community by making explicit reference to a spatial linear factor model entailing a set of constraints for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planktonic species. The data set examined come from an intensive 2-day sampling survey performed in July 1991 on Lake Trasimeno (Italy) to investigate the horizontal spatial heterogeneity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planktonic community, from small (50 m) to large (1000–10,000 m) scale. Th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zooplankton and phytoplankton essentially have different degrees of heterogeneity and different spatial structures which required separate modelling. On the other hand, the similarity of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found within zooplankton and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indicates that at the investigated scales of observation the horizontal organisation of both components is not appreciably affected by species-specific behaviours. The analysis of the multivariate spatial patterns emerging from the mapping of the extracted factors suggested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macrozooplankton and phytoplankton assemblages in terms of planktonic responses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of a lake-size sca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