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热休克蛋白(HSP)参与蛋白质折叠、细胞膜转位和错误折叠蛋白质降解等过程,提高动物对环境的应激能力和适应能力。前期研究表明,多溴联苯醚-47(PBDE-47)对背角无齿蚌具有显著的氧化应激和急性毒性效应,为探讨PBDE-47慢性毒性效应;将背角无齿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PBDE-47处理组,处理组用3.36μg·L~(-1)浓度的PBDE-47进行处理,对照组用相同体积的二甲亚砜进行处理;克隆出AwHSP70基因,分析PBDE-47对AwHSP70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AwHSP70具有HSP70家族的标签序列,广泛分布于斧足、鳃、肝胰脏、闭壳肌、心脏、血淋巴和外套膜。PBDE-47处理可导致肝胰脏、鳃和血细胞中AwHSP70 mRNA水平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PBDE-47处理组肝胰脏中AwHSP70 mRNA水平在1~15 d内增加2. 79倍(P<0.01)以上;鳃中AwHSP70 mRNA水平增加3.06倍(P<0.01)以上;血淋巴中AwHSP70表达增加1.81倍(P<0.05)以上。背角无齿蚌上调AwHSP70表达有助于增强动物对PBDE-47的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2.
硫氧化蛋白过氧化物酶(Prx)可以将过氧化氢、有机过氧化物和过氧化合物分别转化为水、乙醇和亚硝酸盐,是机体一种重要的抗氧化蛋白。为了探讨全氟辛烷磺酸(PFOS)和全氟辛酸(PFOA)对背角无齿蚌的胁迫效应,背角无齿蚌随机分为对照组、PFOS处理组和PFOA处理组;同时克隆出AwPrx4A全基因序列,分析PFOS和PFOA对AwPrx4A表达的影响。背角无齿蚌AwPrx4A cDNA全长由958个核苷酸组成,包含1个120 bp的5’非编码区,1个412 bp的3’非编码区和1个426 bp的开放阅读框,开放阅读框为由142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链。PFOS和PFOA对背角无齿蚌的LC50分别为28.388和192.083 mg·L~(-1)。与对照组相比,浓度6.25、12.5、25、50和100 mg·L~(-1)的PFOS处理后,实验观察过程中肝胰腺中AwPrx4A mRNA水平分别增加了18.75%、2.85倍(P 0.05)、5.08倍(P 0.01)、5.52倍(P 0.01)和6.77倍(P 0.01)以上。与对照组相比,浓度50、100、200、400和800 mg·L~(-1)的PFOA处理后,实验观察过程中肝胰腺AwPrx4A mRNA水平分别增加了20.83%、2.21倍(P 0.01)、2.25倍(P 0.01)、3.19倍(P 0.01)和5.64倍(P 0.01)以上。与对照组相比,PFOS和PFOA处理后鳃中AwPrx4A mRNA水平分别增加了61.61%(P 0.05)和59.59%(P 0.05)以上。与对照组相比,PFOS和PFOA处理后血淋巴中AwPrx4A mRNA水平分别增加了47.42%和20.61%以上。结果表明,PFOS和PFOA处理对背角无齿蚌AwPrx4A表达具有明显的诱导作用,其原因与对抗PFOS和PFOA的胁迫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3.
钙调蛋白(CaM)是Ca2+结合蛋白,参与程序性细胞死亡、自噬、肌肉收缩、炎症和免疫应答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为探讨Ca2+和Cd2+对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的生理效应,克隆出AwCaM1全基因序列,分析Ca2+和Cd2+对AwCaM1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背角无齿蚌AwCAM1 cDNA全长由692个碱基组成,包含一个516 bp开放阅读框编码的172个氨基酸的多肽链,AwCaM1氨基酸序列包含有4个Ca2+结合EF-手形结构域.Ca2+处理后,肝胰脏中AwCaM1表达水平在0.01、0.02、0.04和0.08 mg·L-1处理组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方式上调;Cd2+处理后,肝胰脏中AwCaM1表达水平在8 mg·L-1和16 mg·L-1处理组增加了65.04%(P<0.01)以上.与对照组相比,Ca2+处理后鳃中AwCaM1表达水平增加了79.41%(P<0.01)以上,Cd2+处理后AwCaM1表达水平增加了88.23%(P<0.01)以上.与对照组相比,外套膜中AwCaM1表达水平在0.16 mg·L-1的Ca2+处理组增加了1.69倍以上(P<0.01),AwCaM1表达水平在8 mg·L-1和16 mg·L-1的Cd2+处理组增加了1.65倍(P<0.01)以上.以上结果表明,Ca2+和Cd2+处理对背角无齿蚌AwCaM1表达水平具有显著的诱导作用,其原因与钙的吸收和胁迫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4.
硒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SeGPx)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重要抗氧化酶,SeGPx可将有毒的过氧化物还原成无毒的羟基化合物,从而保护细胞膜结构及功能不受过氧化物干扰和损害.为了探讨2,4-二氯苯酚(2,4-DCP)、2,4,6-三氯苯酚(2,4,6-TCP)和五氯苯酚(PCP)对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的胁迫效应,本研究克隆出AwSeGPx全基因序列,分析2,4-DCP、2,4,6-TCP和PCP对AwSeGPx表达的影响.AwSeGPx的cDNA序列全长870 bp,开放阅读框为585 bp,编码195个氨基酸.推导的AwSeGPx蛋白序列包括GPx家族标签序列(68LGFPCNQF75)和活性位点序列(156WNFEKF161)、一个典型终止密码子(165TGA167)编码的硒代半胱氨酸(U44)、酶催化活性相关保守氨基酸位点:谷氨酰胺(Q74)、精氨酸(R94和R151)和色氨酸(W156).在相同浓度条件下,PCP对背角无齿蚌毒性效应大于2,4-DCP和2,4,6-TCP.与对照组相比,浓度60、120、240、480和960μg·L-1的2,4-DCP处理后肝胰腺AwSeGPxmRNA水平增加了1.79倍以上(P<0.05);浓度100、200、400和800μg·L-1的2,4,6-TCP处理后AwSeGPxmRNA水平增加了1.01倍以上(P<0.05);浓度20、40、80、160和320μg·L-1 PCP处理能够显著诱导AwSeGPx的表达.以上结果表明,2,4-DCP、2,4,6-TCP和PCP处理对背角无齿蚌肝胰腺中AwSeGPx表达具有明显的诱导作用,这种诱导效应与动物提高过氧化物的还原能力和增强环境的耐受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背角无齿蚌不同组织的基因组DNA甲基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对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腮、唇瓣、闭壳肌、外套膜和斧足五个组织基因组DNACCGG区域的甲基化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背角无齿蚌腮基因组DNA甲基化比例为47.9%,唇瓣甲基化比例为35.5%,闭壳肌甲基化比例为50%,外套膜甲基化比例为46.3%,斧足甲基化比例为56%;基因组中CCGG区域存在甲基化现象.不同组合甲基化比例不同说明该区域甲基化可能参与到基因的调控中.通过比较不同地点的采集的背角无齿蚌,发现污染严重地区(太湖三山岛水域)采集到的样品和非污染地区(南泉养殖水域)采集的蚌样甲基化区域略有变化.其中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在机体抗击氧化应激中发挥重要作用。前期研究表明,五氯苯酚(PCP)处理对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具有显著的氧化应激和急性毒性效应。为了探讨PCP慢性毒性效应,本研究将背角无齿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PCP处理组,PCP处理组和对照组分别用13.9 mg·L~(-1)和相同体积二甲亚砜处理;同时,克隆出ρ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并命名为ρ-GST,分析PCP对ρ-GST表达的影响。ρ-GST全长c DNA包含一个57 bp的5’端非编码区,291 bp的3’端非编码区和678 bp的开放阅读框。ρ-GST在背角无齿蚌斧足、外套膜、闭壳肌、心脏、肝胰腺、血淋巴和鳃中广泛表达。与对照组相比,PCP处理后肝胰腺ρ-GST mRNA在第1天、第3天和第15天分别增加18.18%、82.88%(P<0.05)和2.43倍(P<0.01); PCP处理后鳃中ρ-GST mRNA水平增加1.44倍以上(P<0.05); PCP处理后血淋巴中ρ-GST mRNA水平显著上调。背角无齿蚌ρ-GST表达水平上调有助于对抗PCP处理所产生的应激效应,提高动物环境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7.
对2003—2008年间采集自太湖不同水域的9个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样品组织中的DNA损伤产物—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HdG)的水平进行了分析,同时研究了蚌体组织中重金属Cd2+和有机污染物PCBs的蓄积残留量,以探明水体污染和DNA损伤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9个样本中的8-OHdG的含量在1.021~8.886ng·g-1之间,尤其以无锡三山岛和宜兴大浦这2个水域的样本最为突出,差异显著,表明上述水域已受到较严重的污染。PCBs在9个样本中有7个检出,但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PCBs并非引起背角无齿蚌体内DNA损伤的主要污染因素。而背角无齿蚌组织中的Cd2+残留量与8-OHdG水平间存在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呈正相关。这一结果与实验室内的模拟试验相吻合,提示重金属Cd2+是引起水体中背角无齿蚌DNA受损的主要污染因素。研究显示,背角无齿蚌机体组织中的8-OHdG具有稳定性强、测定方法简单快速、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实验室与野外分析相吻合等特点,因此可作为分子生物标志物来评价生物体受水环境持久性污染物污染而导致的DNA损伤效应。  相似文献   

8.
杨健  曲疆奇  刘洪波 《生态环境》2010,19(3):570-575
作为建立渔业生态环境“淡水贝类观察”体系的基础研究之一,以宜兴养殖水域(N=7)和太湖三山岛自然水域(N=7)采集的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为对象,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测定了背角无齿蚌软组织中元素Na、K、Ca、Mg、Mn、Fe、Co、Ni、Se、Cu、Cr、Cd的质量分数范围,并对各种元素积累水平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水域中背角无齿蚌对元素的积累高低顺序具有相似的趋势。其中Ca质量分数最高,Co、Cr的质量分数最低,其它元素界于其间。养殖蚌样中的常量元素Na、K、Ca、Mg和微量元素Mn、Co的积累质量分数高于或接近自然水域蚌样中的相应元素,但后者中的重金属元素Cr、Cu、Cd、Ni质量分数显著地高于前者。养殖水域蚌样中的Mg-K、Mg-Ca、Mg-Ni、Mg-Mn、K-Ca、K—Co、K.Mn、Ca—Co、Ca—Ni、Ca.Mn、Ni—Mn、Cr-Co、Cu-Cd以及自然水域蚌样中的Mg—K、Ca-Cr、Ca—Mn、Ca-Ni、Ca-Cd、Cr—Mn、Cr-Ni、Cr-Cd质量分数之间呈现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对2003--2008年闯采集自太湖不同水域的9个背角无齿蚌(Anodontawoodiana)样品组织中的DNA损伤产物-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HdG)的水平进行了分析,同时研究了蚌体组织中重金属cd2+和有机污染物PCBs的蓄积残留量,以探明水体污染和DNA损伤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9个样本中的8-OHdG的含量在1.021-8.886ng.g-1之间,尤其以无锡三山岛和宜兴大浦这2个水域的样本最为突出,差异显著,表明上述水域已受到较严重的污染。PCBs在9个样本中有7个检出,但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PCBs并非引起背角无齿蚌体内DNA损伤的主要污染因素。而背角无齿蚌组织中的cd2+残留量与8-OHdG水平间存在显著的剂量一效应关系,呈正相关。这一结果与实验室内的模拟试验相吻合,提示重金属cd2+是引起水体中背角无齿蚌DNA受损的主要污染因素。研究显示,背角无齿蚌机体组织中的8-OHdG具有稳定性强、测定方法简单快速、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实验室与野外分析相吻合等特点,因此可作为分子生物标志物来评价生物体受水环境持久性污染物污染而导致的DNA损伤效应。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并比较淡水鱼种日本青鳉早期发育阶段对Cu2和Cd2等重金属胁迫的响应,在实验室通过半静态方式,对日本青鳉受精卵和仔稚鱼分别进行了48 h和96 h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Cu2对日本青鳉胚胎24、48 h-LC50分别为8.164 mg·L-1和6.965 mg·L-1;Cd2+对日本青鳝胚胎24、48 h-LC50分别为63.084 mg· L-1和53.093 mg ·L-1;较低浓度组Cu2+(≤1.97 mg ·L-1)时日本青鳉胚胎的发育速率快于对照组,而较高浓度组(≥3.87 mg·L-1)胚胎的发育速率则慢于对照组;与Cu2略有不同,无论浓度高低Cd2对胚胎的孵化速率均产生抑制作用;Cu2+和Cd2质量浓度分别高于1.97 mg·Lq和19.68 mg· L-1时,两种重金属离子均显著降低胚胎的孵化率(P<0.05).Cu2对日本青鳉初孵仔鱼24、48、72和96 h-LC50分别为5361 mg·L-1、2.844 mg·L-1、2.020 mg·L-1和1352 mg·L-1;Cd2+对日本青鳉初孵仔鱼24、48、72和96 h-LC50分别为15.907 mg·L-1、10550 mg·L-1、7.986 mg· L-1和6346 mg·L-1;Cu2+对日本青鳉稚鱼24、48、72和96 h-LC50分别为5.732 mg·L-1、4.037 mg· L-1、2A98 mg·L-1和1.955 mg·L-1;Cd2+对日本青鳉稚鱼的24、48、72和96 h-LC50分别为16A19 mg·L、11.745 mg· L-1、8516 mg·L-1和6.776 mg· L-1.与其它淡水水生生物相比,日本青鳉仔稚鱼对铜和镉离子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1.
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作为一种具有独特物理化学性质的新型纳米材料被广泛应用,其进入环境后可能对传统污染物的毒性造成影响。选取大型溞为受试生物,研究了GO的存在对Cu在大型溞体内的富集、毒性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GO对Cu~(2+)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大幅降低了试验液中Cu~(2+)浓度。1 mg·L~(-1)和2 mg·L~(-1)GO存在下,大型溞暴露于19.2μg·L~(-1)Cu~(2+)溶液72 h后,体内的金属Cu富集量由360μg·g-1干重分别降低为308μg·g-1和215μg·g-1干重。GO的存在降低了Cu~(2+)对大型溞的毒性,Cu~(2+)对大型溞的72 h-LC50值由19.2μg·L~(-1)升高至56μg·L~(-1)。Cu~(2+)单独作用时,大型溞体内SOD活性和GSH含量表现为先诱导后抑制,而MDA含量逐渐升高;当GO存在时,大型溞体内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与上述现象类似,但含量总体低于Cu~(2+)单独暴露时的活性和含量。研究表明GO的加入减少了大型溞体内Cu的富集量,降低了Cu~(2+)对大型溞的氧化损害,对Cu~(2+)的毒性存在一定的减轻效果。  相似文献   

12.
镨对镉胁迫下水稻幼苗根系生长和根系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稀土镨对镉胁迫下水稻(Oryza sativa L.)根系毒害的缓解效应,以水稻幼苗为实验材料,采用溶液培养方法,研究了50μmol·L-1镉胁迫下不同浓度镨对水稻幼苗根系鲜质量、形态和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50μmol·L-1镉胁迫下,水稻根系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根系鲜质量、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系活力明显降低,且随镉处理时间的延长,抑制程度加重。但镉对根系平均直径无明显影响。23~184μmol·L-1的镨对水稻镉毒害有一定的缓解效果,可不同程度的减轻镉对幼苗的伤害,促进了镉胁迫下根系鲜质量、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和根系体积的增加,提高了根系活力,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缓解效应愈加明显,与单镉毒害相比,镨处理5天后根系鲜质量、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系活力分别提高了0.92%~14.8%、1.61%~16.3%、2.57%~20.3%、1.52%~17.2%和3.71%~32.8%,处理10d后根系鲜质量、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系活力分别提高了2.55%~31.2%、1.44%~21.4%、1.78%~27.2%、2.16%~23.4%和8.14%~52.9%;此外,23~184μmol·L-1的镨处理对直径≤1.0mm的根长和根表面积、直径0.5mmD≤1.0mm的根体积影响较大,其分别提高了0.9%~24.3%、1.9%~32.6%、0.4%~33.2%,其中以92μmol·L-1镨缓解效果最好。但随着镨浓度的进一步加大,当镨浓度达到230μmol·L-1时,反而会使水稻根系受到更严重的毒害。  相似文献   

13.
黄海春季表层叶绿素和初级生产力及其粒径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江涛  殷克东 《生态环境》2010,19(9):2107-2111
根据2006年4月对黄海浮游植物分级叶绿素及初级生产力的调查,研究了黄海叶绿素及初级生产力的水平分布及粒级结构特征,并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黄海海域调查站位表层叶绿素a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0.20~4.94μg·L-1,平均值为0.96μg·L-1。叶绿素最大值出现在临近长江口的站位。叶绿素分级结果表明黄海春季以粒径〉5μm的浮游植物占优势。黄海表层初级生产力的变化范围为2.03~15.64mg·m-3·h-1,平均值为6.08mg·m-3·h-1。其中南黄海海域初级生产力平均为6.58mg·m-3·h-1,北黄海海域初级生产力平均为4.92mg·m-3·h-1。高值区分布在南黄海中部。受水体透明度的影响,低值区出现在临近长江口的站位。断面站位分析表明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由北向南逐步升高,温度随纬度的变化是南北海域初级生产力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由于粒径较小(〈5μm)的浮游植物单位叶绿素具有较高的碳固定能力,调查期间整个海区初级生产力以粒径〈5μm的浮游植物贡献为主。  相似文献   

14.
以海生单齿螺(Monodonta labio)为受试生物,研究不同浓度Cu2+胁迫下,Cu2+对单齿螺的急性毒性、单齿螺对Cu2+的富集性以及Cu2+对单齿螺体内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u2+对单齿螺的96和72 h的半致死浓度〔ρ(LC50)〕分别为19.36和38.49 mg.L-1,安全浓度(ρs)为1.936 mg.L-1。单齿螺对Cu2+的富集性随ρ(Cu2+)的增加而增强,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当ρ(Cu2+)为4.00 mg.L-1时,单齿螺对Cu2+的累积量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具有较明显的时间效应。各Cu2+处理组单齿螺肝胰腺CAT活性均比对照(海水)组高,而且大多数处理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或P<0.001)。但部分Cu2+处理组单齿螺肝胰腺SOD活性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5.
镉胁迫对不同水稻品种幼苗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植物根系对重金属镉的反应,以水稻秀水63和秀水09为试验材料,采用溶液培养方法,研究不同浓度镉(0、1、5、10、25、50、100 μmol·L~(-1))对水稻幼苗根系形态和部分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 μmol·L~(-1)镉处理对2个水稻品种根系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表现为植株干质量、根系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体积和根系活力均略有升高.但随着镉浓度(5~100 μmol·L~(-1))增加,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效应,与对照相比,秀水63和秀水09分别在10 μmol·L~(-1)和25 μmol·L~(-1)镉处理时的根系干质量、根系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体积和根系活力明显受到抑制,而根系平均直径、质膜透性均有所增加.不同浓度镉胁迫对两个水稻品种直径≤1.5 mm的根系生长影响最大,其中高于10 μmol·L~(-1)镉胁迫下,秀水63直径≤1.5 mm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和根系体积分别降低了11.89%~55.39%、10.77%~57.27%和18.37%~67.35%,秀水09分别降低了6.84%~40.48%、8.55%~42.79%和16.50%~52.42%.本实验结果表明,2个水稻品种对镉胁迫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秀水09对Cd胁迫的耐受能力要强于秀水63.  相似文献   

16.
毒死蜱(CPF)对克氏原螯虾的急性毒性及组织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毒死蜱(CPF)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急性毒性效应及克氏原螯虾的组织病变情况并进行安全评价。设定0、2、10、20、40和80μg·L-1 6个CPF浓度梯度进行急性暴露试验,结果表明,CPF浓度升高对克氏原螯虾产生较大毒性,24、48和96 h半致死浓度〔ρ(LC50)〕分别为(28.24±2.81)、(19.50±2.03)和(13.13±1.70)μg·L-1,ρ(LC50)随着暴露时间延长呈显著下降趋势,符合双曲线衰减模型(r=0.999 9,P<0.000 1),安全浓度为(2.79±0.31)μg·L-1。组织病理观察发现,染毒虾心脏上皮细胞增生,心肌肌束间充满血淋巴细胞;神经细胞肿大,尼氏体溶解消失,细胞由多极形状变为圆形,神经纤维坏死并解体;肝胰腺小管收缩并充血,空泡增加;鳃组织空泡化,表面出现黑色素沉积,被多量血淋巴细胞浸润;肌肉纤维萎缩并溶解。  相似文献   

17.
低剂量三氯生和三氯卡班对嗜热四膜虫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琦锋  高礼  袁涛 《环境化学》2012,31(5):720-725
研究了环境相关浓度水平(μg.L-1)的三氯生(TCS)和三氯卡班(TCC)暴露对嗜热四膜虫的生长抑制效应,并尝试探索这两种新生污染物对四膜虫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μg.L-1水平的TCS和TCC对四膜虫的生长存在明显抑制作用,24 h-EC50分别为141μg.L-1、728μg.L-1;最低无效应浓度(NOEC)分别为2μg.L-1、30μg.L-1;最低效应浓度(LOEC)分别为4μg.L-1、61μg.L-1.其中,TCC在1—10μg.L-1水平表现出促进作用,可能是hormesis效应的体现.另外,在TCS和TCC浓度达到1000μg.L-1时均对四膜虫细胞膜产生明显损伤;TCS和TCC也影响其溶酶体活性,1μg.L-1暴露2 h时,荧光值(RFU)百分比分别降低至对照样品的88.62%、95.75%.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从亚细胞和分子水平认识环境污染水平TCS和TCC的生态毒性,也为这两种新生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生态风险评价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稀土镨对镉胁迫下水稻(OryzasativaL.)根系毒害的缓解效应,以水稻幼苗为实验材料,采用溶液培养方法,研究了50μmol·L-1镉胁迫下不同浓度镨对水稻幼苗根系鲜质量、形态和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50μmol·L-1镉胁迫下,水稻根系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根系鲜质量、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系活力明显降低,且随镉处理时间的延长,抑制程度加重。但镉对根系平均直径无明显影响。23—184μmol·L-1的镨对水稻镉毒害有一定的缓解效果,可不同程度的减轻镉对幼苗的伤害,促进了镉胁迫下根系鲜质量、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和根系体积的增加,提高了根系活力,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缓解效应愈加明显,与单镉毒害相比,镨处理5天后根系鲜质量、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系活力分别提高了0.92%~14.8%、1.61%~16.3%、2.57%~20.3%、1.52%-17.2%和3.71%~32.8%,处理10d后根系鲜质量、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系活力分别提高了2.55%-31.2%、1.44%~21.4%、1.78%~27.2%、2.16%~23.4%和8.14%~52.9%;此外,23.184μmol·L-1的镨处理对直径≤1.0mm的根长和根表面积、直径0.5mm〈D≤1.0mm的根体积影响较大,其分别提高了0.9%~24.3%、1.9%。32.6%、0.4%~33.2%,其中以92μmol·L-1镨缓解效果最好。但随着镨浓度的进一步加大,当镨浓度达到230μmol·L-1时,反而会使水稻根系受到更严重的毒害。  相似文献   

19.
某癌症高发区水中多环芳烃测定及其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某癌症高发区选取5个镇中的10个村进行布点,分别在2010年6月和12月采集丰水期和枯水期水样,采用固相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深层地下水、浅层地下水以及地表水中的多环芳烃(PAHs)进行测定.检测结果表明,深层地下水在丰、枯水期时PAHs总量分别为4058.29—9613.53 ng.L-1和72.78—809.00 ng.L-1.浅层地下水丰、枯水期PAHs总量分别为2205.84—24621.20 ng.L-1和82.88—601.95 ng.L-1.地表水丰、枯水期PAHs的总量分别为2747.44—33532.90 ng.L-1和127.78—321.04 ng.L-1.丰水期萘含量较高是造成PAHs总量在丰水期远高于枯水期的主要原因.10个水样中苯并(a)芘超标(GB5749—2006),最大超标8.42倍.采用优化的USEPA风险评价模型,对PAHs进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其致癌风险水平在2×10-8—1.28×10-5之间,部分水样致癌风险超过10-6的水质监控值.  相似文献   

20.
利用海洋发光藻--新月梨甲藻Pyrocystis lunula的生物发光特性(QwikLite方法),以发光抑制为测试终点,研究了6种重金属离子Zn2+、Cu2+、Pb2+、Cr6+、Cd2+、Hg2+的毒性,24h EC50分别为4.6601mg·L-1、0.0960mg·L-1、1.4935mg·L-1、0.1626mg·L-1、0.1272mg·L-1、0.0048mg·L-1.将该结果与这6种金属离子对其它发光藻、发光菌、糠虾和泥螺的毒性效应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利用QwikLite方法和Vibrio覱scheri(Microtox方法)测定的6种重金属离子的毒性顺序相似,但QwikLite法比Microtox法的灵敏度高1~2个数量级;发光藻与糠虾和泥螺的灵敏度相似或者更高,与泥螺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发光藻毒性测试方法QwikLite由于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快速经济等优点,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快速生物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