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介绍了土壤石油污染的成因,危害,通过表面活性剂溶液对石油污染土壤进行静态与动态解吸实验表明,表面活性剂淋洗法是去除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对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石油烃过程进行探讨,采用不同的提取方式、水洗次数、浓缩、净化等分析总石油烃结果差异,优化石油烃分析过程中的各个步骤,为土壤中石油烃的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石油勘探开发中的石油类污染及其监测分析技术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首先介绍了陆地石油勘探开发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并总结出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油田附近水体和土壤受到石油类的污染。然后针对石油类监测分析方法展开探讨 ,并分水中石油类和土壤中石油类两部分 ,把我国和美国的监测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进行油田环境现状评价和石油类污染物环境变迁规律研究中使用石油类分析方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快速溶剂萃取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石油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快速溶剂萃取红外分光法对土壤中石油类的提取效果,并与超声波萃取红外分光法比较.结果表明,快速溶剂萃取对土壤中的石油类的回收率高,精密度好,方法快速简便.  相似文献   

5.
石油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及工程化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当前我国土壤受石油污染的状况基础上,介绍目前修复石油污染场地土壤的技术,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等.并对各种技术的修复原理、研究进展、优缺点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结合我国的研究现状与工作基础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与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重金属离子Pb2+在石油污染土壤中的吸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比研究了3种土壤(新疆砂土、粘土和东北黑土)及其被石油不同程度污染后对水中重金属离子Pb^2 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3种原土壤及油污土壤对Pb^2 的吸附均符合Langmuir等温式;原土壤上Pb^2 的饱和吸附量为黑土>>粘土>砂土;在一定范围内,砂土、粘土中石油的存在对其吸附重金属离子Pb^2 的能力影响较小,而黑土对Pb^2 的吸附能力则随所含石油量的增大而迅速减少。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A、B两地农田土壤及其潜在污染源燃煤尘、交通尘和尾气尘等样品中多环芳烃(PAHs)的检测,结果表明,A、B两地土壤样品中∑PAHs范围分别为290 ng/g~2. 53× 10~3ng/g和564 ng/g~5. 50× 10~3ng/g,污染程度为中等—严重,且呈现出由工业园区周边土壤到化工企业周边土壤至油田周边土壤逐渐加重的趋势。A、B两地不同固体样品中∑PAHs由高到低分别为尾气尘交通尘燃煤尘土壤和尾气尘交通尘土壤燃煤尘。源解析表明,研究区土壤中PAHs受混合源(石油源和燃烧源)污染。燃烧源既有石油及其精炼产品的燃烧,又有木材、煤燃烧。  相似文献   

8.
土壤中石油类有机污染物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在系统地归纳总结了国内外研究者所采用的各种分析方法基础上,指出了现有实验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主张尽量使用和开发仪器分析检测方法,并建议尽快规范土壤中石油类有机污染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尽早解决目前常用分析方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土壤石油污染防治提供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9.
沈抚灌区上游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含量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沈抚灌区是我国最大的石油类污灌区,文章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机方法对灌区上游土壤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土壤中的多环芳烃含量在787~24570μg/kg,明显高于清水灌溉土壤。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油田区土壤中C_(10)~C_(40)的石油烃,通过优化加速溶剂萃取的条件,使方法在62 mg/L~3 10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为4.8 mg/kg。用该方法测定石油区短期、中期、长期油井污染土壤样品,5次测定结果的RSD为1.3%~5.2%,加标回收率为84.8%~98.5%,有证标准样品测定结果在可信区间内。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石油类.方法检出限为3 mg/kg,实际土壤加标回收率为95.5% ~108%,精密度(RSD,n=6)为2.4% ~8.7%.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操作简便,与红外分光光度法有较好的可比性,满足土壤中石油类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12.
土壤耕作法治理井场污染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介绍井场污染物石油,泥浆,废水等对土壤,农作物和植物的影响,综合多种实验结果,对土壤耕作法治理井场污染物进行了可行性研究,提出了土壤作法治理井场污染物的可行性依据。从进场污染物状况和土壤的耐受浓度可知,井场污染状况具有备土壤耕作法治理的条件,且可从根本上降解和消除污染物而不存在潜在危害,所以有望在油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南宁市土壤中正构烷烃的赋存情况以及来源,于2021年6月在南宁市内采集了48个土壤样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表层土壤中正构烷烃的质量分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正构烷烃碳链长度范围为C12—C35,∑24正构烷烃的质量分数为3.93~131.02μg/g,其中C31质量分数最高,C22以上的高碳正构烷烃具有明显的奇偶优势,体现了典型的高等植物来源的特点。碳优势指数等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的正构烷烃主要来自陆地高等植物且总体上木本植物>草本植物,少部分可能存在石油污染。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C29—C35具有同源性,主要受植物叶蜡影响(41.36%),C24和C25主要来自水生植物(27.88%),C16和C18可能是细菌和石油化合物排放共同影响的结果(21.49%)。根据主成分分析中样品的贡献权重得出,可能存在石油化合物输入的土壤63.6%来自耕地,27.3%来自林地,9.1%来自园地,研究区土壤中正构烷烃的主要人为排放源可能受到农业机械排放以及靠近道路周边受交通排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石油化工园区周边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集锦州市石油六厂工业区、交通运输区及农业区土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测定土样中16种PAHs的总含量(∑PAHs):工业区均值为386.19μg/kg、交通运输区均值为328.54μg/kg、农业区均值为192.64μg/kg;致癌性PAHs的总含量(∑PAHscare):工业区均值为147.97μg/kg、交通运输区均值为131.52μg/kg、农业区均值为73.83μg/kg;不同功能区PAHs成分组成规律基本一致,PAHs以3环和4环为主,土壤中PAHs成分比例规律为4环>3环>2环>5环>6环;无论是土壤中∑PAHs还是∑PAHscare含量规律,都为工业区>交通运输区>农业区。工业区石油类污染较为严重,交通运输区及农业区土壤中PAHs污染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及农业用品的施用。  相似文献   

15.
以河南省3类典型工业区域为例,分析研究其土壤中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种类组成及含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类典型工业区域周边土壤中均检出14种PAHs,其中萘、芘、艹屈 、苯并[a]蒽具有较高的检出水平;大型化工企业周边土壤中PAHs的检出率高于油田和工业园区;检出的14种PAHs的总质量比均值,大型化工企业明显高于油田和工业园区;3类典型工业区域土壤中PAHs测定值明显高于背景值,表明土壤已受到PAHs的影响;来源分析表明,PAHs的污染主要源自石油和燃料的燃烧.  相似文献   

16.
重点介绍了用"直接法"测定土壤中总萃取物、石油类、动植物油(以下称"三油")含量及其准确度的一整套方法。分析比对不同材料和实验条件的选择,从而为环境监测行业制定统一的"三油"分析方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7.
土壤中石油类的测定方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采用四氯化碳提取硅酸镁吸附非分散红外法测定土壤中石油类,该方法操作步骤简单,分析时间较短,测定方法回收率在91~96%之间,方法的精密度满足监测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红外光度法测定土壤中的石油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CCl4为萃取剂,以Na2SO4(无水硫酸钠)或一水合硫酸镁MgSO4·H2O为干燥剂,用红外光度法(GB/T16488-1996)来测定土壤中的石油类。  相似文献   

19.
石油烃污染场地已经成为国内外重点关注的工业污染场地类型之一。国内基于人体健康风险的污染场地管理模式及分层次评估方法已经展现雏形,为风险管理者提供了基于人体健康的土壤石油烃风险筛选值和管制值,也为污染场地的防治与修复工作提供了决策支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国内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历程,分析了石油烃类污染物检测方法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并着重对比与分析了各标准制订的石油烃及其指示化合物的风险评估筛选值。目前面临的关键问题:①完善石油烃监测指标体系及分析方法是精准获得风险评估结果的前提。现有石油烃馏分指标划分较为宽泛,有必要参考国外先进标准体系,逐渐完善石油烃馏分指标划分及其配套的定量分析方法。②新颁布的国家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在前期场地调查中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但是考虑到地域建筑物参数、人群暴露参数等的差异性,在后期场地调查中还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污染场地的具体修复目标值,并针对关键性参数作定量化解析。  相似文献   

20.
与恒温进样气相色谱法相比,程序升温进样具有适用范围广、分析速度快、分离度高等优点。应用程序升温进样气相色谱法,建立了以正己烷为溶剂,C5-C44正构烃混合物为沸点定性校准物质,柴油-润滑油(体积比为1∶1)混合物为定量标准物质,可对污染土壤中C10-C40可萃取性石油烃同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该方法还可以快速直观地确定出各石油烃组分在土壤中所占的比例。对不同进样方式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在使用分流/不分流进样口的不分流模式对馏分油进行检测时,存在分流歧视现象,定量结果偏差最高可达28.6%;而使用程序升温进样口的程序升温不分流模式,不存在分流歧视现象,在测定所含组分沸程较宽、浓度差别较大的馏分油以及污染土壤时,都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