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农业资源经济学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退化,已成为现代全球性日趋严重的普遍问题。我国农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相对较少,珍惜和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是一项基本国策。展望将来,农业资源经济的研究愈益显得重要。但是,迄今并未形成一门系统研究的独立学科。为了促进农业资源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本文就几个有关问题提出一些看法: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的观点对资源和农业资源的新概念作了系统的分析概括;其次,对农业资源经济学的对象、任务和研究范围与内容,提出了以侧重农业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评价、综合开发利用、治理、保护与管理以及对社会资源中人口与劳动力的开  相似文献   

2.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决策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将可持续农业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农业生产实践中,以指导决策生产过程,强调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最大限度的发挥生产潜力,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采用合理的生产方式,保证土地资源的质量,数量和承载力,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农业发展水平和速度同人口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该文阐述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及其内容,尝试建立以耕地资源为基础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型,并运用模型分析生态农业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以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三项基本约束条件为前提,从广义上(时间上的可持续约束、空间上的可持续约束、资源管理上的可持续约束)和狭义上(粮食增长速率和人口增长速率的同调对应)对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了理论上的分析和实际上的计算。并将中同从1952~1995年划为8个时段,分别作了可持续发展分析并寻求其背景原因,作出了相应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型。最后,对于未来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提出了基本的监控指标。  相似文献   

4.
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做好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以最低的环境成本,资源代价取得农业生产的高效益,取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实现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本文所试图论证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洞庭湖区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途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湿地具有特殊的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洞庭湖区湿地垦殖强度大,造成了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的恶果。研究表明:控制人口总量,退田还湖,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力发展避洪耐涝型湿地特色产业是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有效途径,且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由此认为,如何协调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是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6.
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体。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目前,中国农业存在着一系列严重问题,甚至存在着潜伏的危机。与人口不断增长趋势相反,农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正在逐年下降,近10年每年减少耕地36万公顷,农业土地退化和污染日益加重,农业综合生产力低、抗灾能力差,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投入效益不高,农村人口增长快、教育水平低。特别是农业生产所依赖的生态环境正日趋恶化,从根本上制约着农业生产的持续和稳定发展。 农业是一种半自然、半人工的生态系统。农业生产靠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稳定的气候条件、优质的土地、充足的水分、抑制虫害、维持正常运行和提供更新换代的物种资源。农业生产又是一种比自然生态系统具有更高生产力的人工  相似文献   

7.
开展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研究   总被引:61,自引:3,他引:61  
本文从开展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研究的必要性出发,结合国内外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中国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的农业资源高效利用问题。并建议围绕①中国农业资源态势分析、优化配置与合理布局;②中国农业资源综合生产能力和人口承载能力;③不同类型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优化模式与技术体系的集成;④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中的新技术应用前景和技术政策;⑤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监测与管理技术等5个领域深入开展中国的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研究。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工业生产迅速增长,各类消费需求扩大,导致了资源过量开发和耗竭;加上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大量排放,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要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从我国国情出发,开展全方位的资源合理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9.
农业生态环境的水土流失特征,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生态环境的水土流失特征、问题与对策赵知维,方达福目前工企业“三废”和农业化学物质污染愈来愈重,人均资源缩减状况日益突出,更为严重的是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急功近利,导致生态失衡,农业受害。水土流失是生态失衡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农业受害的...  相似文献   

10.
农作物秸秆的焚烧和养殖业带来的畜禽粪污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导致了原本的"资源"变为了"污染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其不好的影响。而且废弃农业物数量巨大但同时它也是可再生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废弃农业物合理利用技术,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农业废弃物,对废弃农作物实现生态稳定治理,对发展循环重复利用经济,改善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河南省用水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水资源总量约束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保障缺水地区城镇化、工业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途径。论文以河南省地级市2000—2013年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空间计量模型,从水资源禀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用水结构、农业现代化水平、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入手,对河南省用水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河南省地级市用水效率存在不可忽视的空间自相关特征,时空固定形式下的空间杜宾模型可以实现其最优模拟;2)河南省各地级市用水效率明显受邻近地级市用水效率的影响,其空间溢出弹性系数达到0.31;3)水资源禀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对河南省各地级市用水效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其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4)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对河南省各地级市用水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除工业化水平外,空间溢出效应十分明显;5)用水结构变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与河南省用水效率的相关关系总体不明显,河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全国“四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关系有待进一步协调。  相似文献   

12.
光绪年问的河南灾荒,其影响主要表现有三;一是造成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其次是导致人口数量和质量的下降,再就是对社会秩序形成冲击。  相似文献   

13.
基于气象和遥感数据的河南省干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侥  孙睿 《自然资源学报》2013,28(4):646-655
干旱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农业生产。论文分别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条件植被指数(VCI)对河南省干旱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气象干旱和农业干旱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近60 a河南省气象干旱频率呈现出轻微上升的趋势,夏秋两季气象干旱频率较高,农业干旱频率在秋冬两季较高,气象干旱和农业干旱频率在不同季节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特点。整体上看,农业干旱相对于气象干旱,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冬季最长,约为2个月,春季较长,约为1个月,而夏季最短,小于1个月;河南省SPI和VCI的相关性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冬季和春季相关性较强,夏季次之,秋季最差;平原和盆地区等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正相关性较强,在非耕地区有所减弱,而在信阳南部等水稻种植区正相关性差。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综述国内外学者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河南省1997年-2011年的经济与环境数据,建立了计量模型,分析了经济增长与多个环境指标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表明,河南省经济增长与环境状况之间尚未呈倒“U”曲线特征,工业“三废”处于倒“U”型的上升阶段,工业COD和工业SO2分别呈现倒“N”型和“N”型的波浪形状。河南省总体环境压力依然较大,对河南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存在林业固碳减排能力需提升,改善环境和低碳发展的压力较大,污染物排放量较大且环境容量增长空间有限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国内外生态环境保护的经典案例和经验总结,提出了河南省生态化发展的措施,包括:林业资源"増量碳汇";城镇生态"提升减碳";重点流域"再造碧水";区域大气"重塑蓝天";农村环境"清洁亮丽"。提出推进河南省生态化发展的具体政策建议,包括: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确立环境和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创新水环境和空气环境管理思路;强化目标责任和考核评估;完善投资体制。  相似文献   

16.
陈斌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33(11):172-175
随着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然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是全面的、和谐的发展,其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本文采用灰色关联投影法,考虑人口、能源、资源、环境的压力程度、占全国GDP的份额、教育经费投入、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登记失业率等多方面因素,对华东地区的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六个省份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可为政府决策部门调整经济结构、缓解社会压力、改善环境质量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十一五”河南省城市环境空气污染特征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平均综合污染指数,城市空气质量级别的变化对比分析,认为"十一五"期间河南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整体呈现改善的变化趋势。基于监测数据,从河南省城市主要污染物、污染特性空间分布、季节性污染特性等方面对环境空气污染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污染负荷、气候影响、产业地域布局、产业结构调整、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措施等方面深入探讨了产生这种变化趋势和污染特征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8.
陈杰  许朗  吴东立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8):2181-2194
很多地区节水技术的应用并未带来农业灌溉用水总量的下降。通过应用中国华北平原地级(直辖)市2000—2018年的面板数据,采用Malmquist指数和LMDI指数进行分解,测算出节水技术带来的农业灌溉用水反弹量和预期农业节水量。结果表明:中国华北平原节水技术引起的农业灌溉用水反弹效应均值为15.02%,这表明华北平原整体并未完全达到节水技术应用带来的预期农业节水量。节水技术应用放松了水资源约束,农户会扩大灌溉面积或高耗水高收益作物的种植,从而削弱节水技术的节水效果。黄河区的农业节水反弹效应程度最大,部分地区甚至会造成农业灌溉用水的增加。节水灌溉面积的增加是农业节水反弹效应的直接原因,农田灌溉水利建设投资的增加和水权市场建设的不完善则是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2017年12月—2018年2月冬季不同来源区域对豫南地区ρ(PM2.5)的贡献影响及污染特征,利用HYSPLIT-4后向轨迹模式模拟了豫南地区冬季24 h的气团后向轨迹,结合ρ(PM2.5)在线监测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研究了以豫南地区为受点的各月份PM2.5不同轨迹的输送特征,并使用潜在源贡献(PSCF)分析法和浓度权重轨迹(CWT)分析法识别了豫南地区冬季PM2.5的潜在贡献源区及贡献大小.结果表明:①信阳市空气质量最好,其次为驻马店市,南阳市空气质量最差;南阳市、信阳市和驻马店市ρ(PM2.5)分别超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值(75 μg/m3)的1.5、1.2和1.2倍,ρ(PM2.5)日变化均呈双峰特征.②后向轨迹聚类分析表明,豫南地区主要受到来自西北和东北方向长距离传输和正南方向较短距离输送的影响.③潜在源区分析表明,除豫南地区及周边市县本地污染贡献外,冀鲁豫交界区域、陕鄂交界区域、陕西省中西部、湖北省东北部和西部、河南省中北部、山东省南部是影响豫南地区ρ(PM2.5)的主要潜在源区.研究显示,豫南地区PM2.5污染过程除了与地形条件、本地污染源排放有关外,来自东北、西北传输通道城市的远距离输送和南部的近距离传输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段颖  陈金涛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9):105-107,111
根据指数计算分级方法,依据农业生态环境特点,建立指标体系。根据黑龙江省现状算出其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再进行指标等级评价分析。用定量方法了解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证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