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区域产业梯度转移中的环境风险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SO2和COD 2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强度逐年下降.以1998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为基数,分析了1998─2007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结果表明,相对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污染没有得到更好的控制. 采用古诺模型研究该现象可知,中、西部地区有些地方通过对国家环境政策的“非完全执行”来吸引产业转移,使污染企业转移成为我国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的伴生现象. 因此,有必要有序推进产业梯度转移,强化产业梯度转移中的环境正效应,通过严格执行国家环境政策来防范环境风险,从而实现整体环境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产业转移对肇庆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区域合作的不断深入,互补性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日益成为区域内经济合作的热点和重点,但产业转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污染转移。正确评价区域发展的承载力,对于协调区域资源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因子分析法对肇庆市2003年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肇庆市水资源承栽力的主要的三个因子分别是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水体纳污能力和自来水工程供水能力。肇庆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业园后的水资源承载力变化情况表明产业转移政策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大部分地区水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是可接受的。  相似文献   

3.
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中国区域均衡发展的绩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社会经济产出、社会经济投入、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选取18个相关指标,通过重心法分析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我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格局的空间差异和时空动态演化过程,借此评价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中央政府财政倾斜和有关优惠政策的驱使下,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格局有所改善, 然而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相比东部地区而言并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拉大。另外,西部地区发展经济特别是工业的同时,并没有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尤其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时候,东部地区将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演化成了污染转移。下一阶段,政府应切实着眼于改善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控制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4.
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工业园区持续转移将带来潜在的环境风险,结合中西部工业园区发展现状,为避免工业园区变成"污染园区",本文提出规范招商引资、规范入园程序、审慎对待环评报告、加强环境监管等环境风险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5.
《环境》2015,(5)
随着外商资本的大量流入以及国内产业转移的逐步推进,我国西部地区逐渐成为产业发展的热土。
  然而资料显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实现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部分地区环境质量也日趋下降:工业“三废”排放量不断增加,粗放型生产导致能源被大量浪费,环境承载能力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   

6.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产业在国与国之间的移动,它主要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投资来实现.一般认为,国际产业转移会带来优化效应、扩大效应、发展效应.具体来说,是可以提升产业结构、技术构成和企业规模;可以扩张经济总量,提高就业率,解决资源闲置和效率低下的问题;可以扩大出口,提高地区经济和国际化水平.也有人认为国际产业转移是发达国家或地区将产业(主要是制造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次发达国家或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带动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7.
产业转移面临的环保案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产业转移,促进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正成为我国解决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思路。然而产业转移以及伴随产生的人口聚集,同时意味着污染转移。文章以广东省为例,分析目前珠三角地区向山区和东西两翼转移产业过程中所凸现的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从时空过程耦合、形态与动力共轭的角度,探讨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响应机理与调控模式。首先提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响应强度的概念,构建了响应强度模型与机理模型,揭示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响应强度的类型及动力机制,分析了劳动力转移响应的地域类型及调控对策。研究表明: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带动作用逐渐增强,劳动力转移规模与比重不断增大,其阶段性、区域差异性特征明显;非农产业发展、地区发展差异和期望收入等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响应的地域形态类型可以划分为大城市核心地域、外围承接地域、边缘发展地域和传统农业及特区地域4种。  相似文献   

9.
泛长三角地区工业污染重心演变路径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赵海霞  蒋晓威  崔建鑫 《环境科学》2014,35(11):4387-4394
工业污染重心路径演变是制造业转移过程中形成的环境空间响应形式,为探明经济发达的泛长三角地区工业污染重心对制造业转移的响应关系,采用2000~2010年工业污染排放数据,运用重心模型,测算各年份工业废水、废气和固废排放重心坐标,分析工业污染重心转移路径及演变规律,探讨重心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泛长三角地区的工业污染重心发生了偏移,其中工业固废偏移距离最大,为180.18 km,而工业废水、废气偏移的方向最大,分别为0.40°、0.17°;2工业污染重心轨迹偏移受多种因素的驱动影响.其中,安徽、江西地区重工业的高速发展加剧了污染重心朝西部偏移;以江苏、上海、浙江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该地区的工业污染,安徽、江西地区高污染产业份额的增加及宽松的宏观区域政策助推了工业污染向西部地区偏移;而大规模的清洁化生产、较强的环境治理力度和完善的环保监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工业污染朝东部地区偏移.  相似文献   

10.
开放合作,创新发展,是2011年河南省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合作交流洽谈会的鲜明主题。 8月26日,在国际国内产业加速转移,中原经济区建设如火如荼之际,2011年河南省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合作交流洽谈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万商云集中原。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世行贷款安徽宣城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基地基础设施示范项目的环境管理计划的实施情况,总结世行项目区域环境管理的经验,进一步指出项目实施期间出现的问题,为项目后期的实施及世行货款项目区域性环境管理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2.
京津冀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迫切需要分析其用水量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分析用水总量变化时空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因素分解模型研究了2003—2013年京津冀地区产业用水量变化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 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产业用水量10年间下降了8.84%,是京津冀地区实现经济增长和水资源利用脱钩的主要影响因素;规模效应10年间累计增加了267.95×108 m3,是导致产业用水量增长的唯一驱动因素;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都倾向于减少产业用水量,分别累计减少124.17×108和164.11×108 m3;技术效应是北京产业用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10年间累计减少了79.14%的产业用水量;而天津的结构效应要强于技术效应,10年间分别累计减少81.17%和73.71%的产业用水量;河北的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10年间分别累计减少51.37%和68.33%的产业用水量,相比京津仍有较大潜力. 研究显示,调整产业结构、推广节水技术是缓解京津冀水资源短缺压力的有效途径,未来河北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应紧密结合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环境》2005,(3):63-63
受国际市场价格拉动,近年我国西部一些地区高耗能产业发展十分迅猛。大批低门槛发展的高耗能产业,势必加重国内能源紧张的局面,而其面向国际市场的发展思路,也极有可能使我国西部成为世界高耗能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高耗能产业带来的“高污染”将会使西部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西部地区大多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劣。  相似文献   

14.
韩家彬  石宁  韩梦莹 《中国环境科学》2019,39(10):4464-4472
基于2004~2016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环境承载力与重化工行业跨区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1)各省份间环境承载力水平的差异已成为推动重化工行业转移的重要因素,环境承载力下降可促进重工化行业跨区转移;(2)不同地区环境承载力对重化工行业跨区转移具有异质性影响,其中东部地区显著程度最高,中部第二,西部地区影响程度最低;(3)不同行业环境承载力对重化工行业跨区转移具有异质性影响,除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呈正向影响外,其余7个行业环境承载力对重化工行业跨区转移均呈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5.
准确识别省情,广泛开展生态系列创建活动 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上升期,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工业化与城镇化加速推进,给以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的辽宁省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空间;国际产业分工、调整和转移的加速进行,给辽宁这个东北沿海省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参与国际竞争、利用国内外资源和市场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  相似文献   

16.
吕林 《沿海环境》2001,(11):16-16
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较早,自然条件好而又具备区位优势的广东省、福建省等东部沿海省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其发展水平和战略要求,产业结构有了新的调整,早年投资东部地区的大批企业感到东部其政策和土地、劳力、成本等优势已日趋淡化,东部地区对环保等方面的要求反而越来越高。为保证企业的利润空间,这些企业又把目光转向区位优势明显,土地、劳力、电力等费用低廉,投资环境较好的八桂大地。据自治区计委今年上半年的统计,去年以来,仅玉林、梧州、贺州、贵港四地市就接受粤港澳产业转移项目超过400项,项目投资总额近20亿元人…  相似文献   

17.
中国污染密集型产业地理分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周沂  贺灿飞  刘颖 《自然资源学报》2015,30(7):1183-1196
随着资源环境约束加强,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产业空间格局重置过程中,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论文利用2003-2008 年工业企业普查数据,采用Tobit 模型和Heckman 两阶段模型,探讨污染密集型产业地理分布的特征。论文发现,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正在进行空间结构调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污染密集产业不断转出,山东及中部地区开始成为污染密集型产业新的集聚地;造纸等较为轻型产业主要向中部内陆等地区转移,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则更主要在沿海地带重新分布。另外,要素禀赋、环境规制以及全球化对污染密集型产业分布影响显著。其中,技术以及劳动力成本是污染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受全球化的影响,国际市场潜力对污染企业区位影响更为重要;环境规制与污染企业的成立具有倒U型关系;最后,企业的异质性对于污染企业地理分布也具有显著的影响。文章启示,在产业转移过程中,需要适当的政策引导以最小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18.
关注西部:产业转移与污染转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昌举  蒋腾  苗青 《环境保护》2006,(15):34-38
编者按:我国东部对西部的产业梯度转移是实现地区经济雁阵发展的条件和途径,对西部地区的资本形成、就业促进、结构调整、制度创新和经济增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环境外部性内在化程度在地区间存在差异,也可能为一系列对环境不友好的技术和产品转移到西部提供动力.随着我国能源供应的日趋紧张,外来资本加大对西部矿产资源的粗放型开发,对当地生态环境构成了巨大危害,如果控制不当将严重损害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分析这些污染转移的形式、原因和对策,对构筑西部地区绿色屏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环境》2014,(7)
正6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促进产业转移和重点产业布局调整的政策措施。会议指出,要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注重政策引导,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创新升级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组装产能向中西部转移。结合"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会议强调,要发挥  相似文献   

20.
在“双碳”目标下,我国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具有促进区域平衡发展、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的重要作用。本文重点论述了我国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面临的现实问题、可能会引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风险,提出了构建生态环境、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产业梯度转移格局,加大西部地区能源革命力度,注重城市群内部的小空间尺度产业转移,促进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转移,预防外资企业大规模向国外迁移,加强对劳动力流动的引导和再就业培训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