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生物活性炭技术在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了生物活性炭(BAC)技术在净水处理、废水处理和污水再生利用处理中的应用;阐述了生物活性炭对污染物的去除机理;介绍了生物活性炭技术在水处理中(包括给水深度处理、多种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处理)的最新应用研究成果及该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粉末活性炭在饮用水处理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粉末活性炭(PAC)的基本性质,并对其在饮用水处理应用中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综述了PAC去除原水中嗅味物质、藻毒素、消毒副产物前驱物以及农药等痕量有机污染物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粉末活性炭(PAC)与其他工艺的组合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效果,并对其应用前景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3.
针对兰州市柳沟河的水质特点,分析优化出活性炭吸附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最佳工艺条件。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活性炭用量、吸附温度、吸附时间、振荡强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活性炭用量为0.3 g、吸附温度为35℃、吸附时间为1.5 h、振荡强度为100 r/min。优选出的最佳工艺条件可为污水处理厂、给水处理厂及各工矿企业处理各种水质中的有机污染物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针对炼化企业循环排污水中有机污染物浓度不能满足脱盐处理工艺进水水质要求的问题,开展了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工艺去除循环排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通过对两种处理工艺进行不同组合的实验结果得知:当反应时间控制在最佳值,臭氧氧化和活性炭吸附单独处理循环排污水时,COD去除率分别约为27%和20%,处理效率偏低;当两种工艺组合后,在臭氧浓度为12 mg/L、氧化时间20 min、吸附时间为10 min时,COD去除率则达到52%,组合工艺协同作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水资源危机日益加重,水回用的必要性日益凸显,而针对不同回用途径拟定不同的回用水处理工艺,是在保障节能环保的前提下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效方式。研究对象为某污水厂二级出水,针对不同回用途径,分析各工艺出水水质保障率以确定适宜的深度处理工艺。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炭工艺对浊度、总氮、氨氮、总磷、溶解性总固体、有机污染物等指标的去除效果均优于混凝—沉淀—过滤工艺,而纳滤工艺对上述指标的去除效果均明显优于混凝—沉淀—过滤工艺和活性炭工艺,尤其体现在无机离子和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去除方面。纳滤工艺对于水质要求较高的回用途径,其优势较传统的深度处理工艺比较明显,其出水可作为城市污水回用于农业用水、景观环境用水、工业用水和城市杂用水。  相似文献   

6.
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分别选取新炭、一年炭及三年炭,考察臭氧投加量及炭龄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投加量为1.0 mg/L时,三种炭龄活性炭在工艺运行过程中对有机物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新炭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一年炭和三年炭,CODMn和UV254去除率分别达54%和69%;一年炭去除效果略高于三年炭;三种炭对于NH4+-N的去除效果都很好,新炭处理效果最优;出水中污染物浓度满足饮用水水质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7.
针对镇江金山湖备用水源,考察混凝、预氧化、预氯化、粉末活性炭吸附以及与预氧/氯化联用工艺对天然原水三卤甲烷生成潜能(THMFP)和UV254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3种无机盐混凝剂中三氯化铁去除效果最好,且去除效果随投加量增大而提高;高锰酸钾预氧化在低投加量时可取得良好效果,增大投加量去除率降低;次氯酸钠预氯化会产生大量THMs,不宜单独使用;粉末活性炭吸附去除效果分别随时间和投加量增加而增大;预氧/氯化与粉末活性炭联用工艺去除率最高(60%),且活性炭吸附可大大减少预氯化产生的THMs。  相似文献   

8.
硝酸盐是我国水体中主要的污染物之一,其去除方法主要包括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电化学法、吸附法、化学法、生物法等。其中因吸附法操作简便、设计简单,近年来各种吸附材料被广泛研究和应用;在化学法中,纳米材料因其体积小、表面积大、反应活性高,在水体中硝酸盐的处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介绍了吸附和纳米材料在水体中硝酸盐的去除中的研究现状,并对水体中的硝酸盐去除技术趋势做综述。  相似文献   

9.
为高效去除工业废水中的氨氮化合物,采用椰壳活性炭为原材料,通过碱性溶液改性制备高性能吸附剂。通过表面特征分析发现2 mol/L氢氧化钠改性后的椰壳活性炭孔体积和吸附平均孔径最小,比表面积最大;分析不同体系温度对改性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于氨氮的吸附效率影响较大,在35℃时的吸附效果最优,利用等温吸附模型Langmuir方程拟合得到计算理论吸附量为38.8 mg/g;改性椰壳活性炭的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进一步表明椰壳活性炭对废水中氨氮化合物的吸附是易于发生的化学吸附过程。由此可见,改性椰壳活性炭作为一种高性能吸附材料,在去除水中的氨氮化合物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硫化物脱臭技术的现状,论述了生物脱臭技术及活性炭吸附技术的研究和进展。针对炼厂恶臭污染日益突出的特点,应用泥炭生物填料塔及活性炭吸附技术,对50μL/L以下的H2S脱除工艺进行了研究。生物脱臭法采用经过驯化后的泥炭生物填料塔,H2S脱除率可接近100%,负荷达到85gH2S-S/(m3干填料·h)以上;活性炭吸附法采用日本的两种活性炭(IVP和Centaur),吸附容量分别达到170g/L和80g/L以上。上述工艺均可应用于炼厂中低浓度硫化物恶臭污染的治理  相似文献   

11.
概述活性炭吸附工艺、臭氧氧化工艺以及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的降解机理、发展及应用;分析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在国内外应用的典型案例,以及介绍该工艺在污水处理、污水深度处理以及中水回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以污泥厂剩余活性污泥作为原料,采用KOH为活化剂制备污泥活性炭,探讨了活化温度及时间、热解温度、洗涤温度及方式在污泥活性炭制备过程中的最佳工艺条件。以品红吸附量及产率作为污泥活性炭的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筛选出了制备污泥活性炭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对污泥活性炭脱硫剂的脱硫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烟气中O2、水蒸气含量的多少及脱硫温度的高低会影响污泥活性炭脱硫剂的脱硫性能。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提高工业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采用臭氧催化氧化—活性炭吸附—石灰软化的工艺组合,深度处理炼油厂中二级处理达标排放的污水,探讨最佳工艺参数的选择,进行二级出水回用于循环冷却水的试验研究。试验表明:在臭氧氧化接触时间为40min,活性炭柱吸附通水流量为2L/h,石灰乳投加量0.32g/L、碳酸钠溶液0.06~0.10g/L、石灰软化搅拌15~20min,能使整套工艺达到最佳处理效果。小试阶段COD、氨氮、总硬度及总碱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6.00%、44.49%、64.61%、67.85%,硫酸根和氯离子均有所下降,通过整套工艺深度处理后,所得中水可作为循环冷却系统补充水。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article,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of the use of activated carbon, synthetic resins, and various low-cost natural adsorbents for the removal of phenol and its derivatives from contaminated water has been reviewed. Instead of using commercial activated carbon and synthetic resins, researchers have worked on inexpensive materials such as coal fly ash, sludge, biomass, zeolites, and other adsorbents, which have high adsorption capacity and are locally available. The comparison of their removal performance with that of activated carbon and synthetic resins is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From our survey of about 100 papers, low-cost adsorbents have demonstrated outstanding removal capabilities for phenol and its derivatives compared to activated carbons. Adsorbents that stand out for high adsorption capacities are coal-reject, residual coal treated with H3PO4, dried activated sludge, red mud, and cet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modified montmorillonite. Of these synthetic resins, HiSiv 1000 and IRA-420 display high adsorption capacity of phenol and XAD-4 has good adsorption capability for 2-nitrophenol. These polymeric adsorbents are suitable for industrial effluents containing phenol and its derivatives as mentioned previously.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adsorption capacities of the adsorbents presented here vary significantly depending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ividual adsorbent, the extent of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solutes.  相似文献   

15.
生物活性炭技术是将吸附和生物分解结合起来的水处理新技术。本文简述了生物活性炭的净水原理和形成方式,以及生物活性炭在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生物活性炭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重金属以及氨氮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重要物质,在对水体重金属以及氨氮的去除方法中,活性炭吸附法有一定的进展.本文参照常见的酸类物质如硝酸、盐酸、硫酸、磷酸、柠檬酸和其他酸性物质对活性炭改性去除重金属和氨氮的研究,综述了各种酸改性的机理和对活性炭的影响,定性地比较了活性炭在各种酸改性后的去除能力.总结了对酸性改性活性炭在去除重金属和氨氮应用中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对于日后用酸性废水改性活性炭以达到以废治废的功效有着指导、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对钢铁行业烧结烟气污染物排放的控制力度不断加强。传统的以脱硫为主的单一污染物控制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新的环境标准的要求,烧结烟气多种污染物协同处理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成为钢铁行业污染防治的必然要求。本文阐述了活性焦(炭)吸附法烧结烟气多污染物协同处理技术的工艺原理,并通过太原钢铁集团的工程应用实例证明了活性焦(炭)吸附法多污染物协同处理技术符合钢铁行业的发展需求,在我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港东联合站外排污水2010年前达标排放的问题,需在现有氧化塘生化处理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工艺优化和深度处理。通过对港东联合站外排污水的分析,发现现有处理系统的问题,并结合水质特性和现有处理工艺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曝气生物滤池工艺,以兼性塘进水为水源,流量150L/h,BAF对CODCr的去除率为68.1%;采用活性炭吸附技术,在水力负荷不超过2.1m3/(m2.h)情况下,活性炭出水CODCr平均值为27.3~37.4mg/L,对CODCr的去除率在60%以上;曝气生物滤池与活性炭吸附工艺对CODCr、石油类、悬浮物的处理指标都达到了天津市地方标准DB12/356-200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不同前处理方法对活性炭吸附一氧化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颗粒状活性炭(GH-A)作吸附剂,通过不同的前处理方法,以一氧化碳CO与空气的混合物为分离测定对象,用气固色谱法测定被活性炭充分吸附前、后的混合气体中CO的含量,对比评价几种前处理方法。结果表明,对CO的吸附量显著提高的前处理方法分别是研磨筛分至32—38目、酸洗、添加改性剂So而水洗则降低了活性炭吸附CO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