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8年6月13日,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第四届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四届第四次理事会议在北京召开。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长马培华,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中国地震局副局长牛之俊出席会议。马培华指出,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作为一个以减轻灾害为己任的全国性综合社会团体,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和减灾形势的需要,广泛团结全国从事防灾减  相似文献   

2.
中国沿海地区的自然灾害类型及综合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利用中国沿海地区近40年或更长时期主导灾害的资料分析其时空特征,特别是空间分布规律。根据综合灾害灾次图的分析指出,中国沿海地区共有3个灾害多发中心,最后将中国沿海地区划分为6个灾害类型区  相似文献   

3.
近30年中国灾害法律法规文件颁布数量与时间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鹏  李宁  范碧航  刘雪琴  温玉婷 《灾害学》2011,26(3):109-114
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所明确的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的7种自然灾害分类为依据,以万方数据库查询的法律、法规、标准为基础,总结中国近30年自然灾害法律法规文件的建设成就。通过对中国已经颁布的与灾害相关的国家级法律法规、预案的查询,明确灾害法律法规文件的颁布数量与时间演变和更新频率为9.6年/次。并提出4条建议,协调灾害法律法规文件出台数量不平衡现状;查清灾害法律法规文件的更新程度;修正未能随环境变化及时更新的灾害法律文件;制定灾害管理过程中仍然缺失的必要灾害法律法规文件。  相似文献   

4.
临汾市地裂缝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忠方  韩军青 《灾害学》2004,19(Z1):97-100
临汾市是山西省地裂缝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其成因受多种因子控制.本文从地震、断层、地下水开采、黄土湿陷等方面分析了临汾市地裂缝灾害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对本市地裂缝灾害提出了一些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山西1368-1948年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数学分析,对该区霜雪灾害等级、阶段、周期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在这期间,山西共发生霜雪灾害419次,轻度106次、中度228次、重度85次。灾害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1368-1579年为第1阶段,1580-1699年为第2阶段,1700-1819年为第3阶段,1820-1948年为第4阶段。第1、3阶段距平值主要为负值,灾害频次较低,以轻、中度灾害为主。第2、4阶段距平值主要为正值,灾害频次较高,以中度和重度霜雪灾为主。小波分析表明,灾害存在着4个明显的周期,即10~13年、20年左右、45~50年和120年左右的周期。降雪或寒流引起的气温骤降至0℃以下是造成山西霜雪灾害的主要原因。共发生6次寒冷气候事件,分别出现在1578-1588、1591-1607、1631-1642、1669-1672、1690-1699和1830-1836年。出现3次异常寒冷灾害年,分别是1653、1892和1929年。  相似文献   

6.
《灾害学》2021,(3)
实现灾害溯源,从灾害源头对其进行抑制处理,能够有效杜绝灾害的扩散从而减少损失,对于灾害防治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时空关联是基于大量的时空数据,实现对个体或是现象的连续跟踪或观察。基于时空关联的思想,结合数据挖掘技术,提出一种灾害溯源算法。算法通过时间约束和空间约束建立灾害时空事务表,对表中的潜在关联规则使用Apriori算法进行规则挖掘,并定义了灾害紧急度指标来衡量规则的有效性及关联强度;最终将筛选出的有效规则合并成有向图结构,实现直观的灾害溯源。最后以车公庙地铁站水灾为背景构造仿真模型,针对某一点的水灾事件进行溯源研究,证明通过该算法,能够有效地找出目标点灾害发生的源头。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40年自然灾害总况与减灾对策建议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马宗晋  赵阿兴 《灾害学》1991,6(1):19-26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大陆地震的频次和强度居世界之首,占全球地震能量的十分之一以上;台风登陆的频次每年达七次;旱、涝灾害,山地灾害,海岸带灾害连年不断;危及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安全相当严重。本文介绍了中国近40年自然灾害总况,现有的受灾害威胁的状况和防御能力,最后提出了监测、预报、抗灾、防灾、救灾和援建为要点的减灾系统工程建议。  相似文献   

8.
山西清代霜雪灾害的特点与周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山西清代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该地区霜雪灾害的等级、周期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清代山西共发生霜雪灾害252次,其中轻度80次、中度125次、重度47次。霜雪灾害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公元1644-1703年为第1阶段,1704-1823年为第2阶段,1824-1883年为第3阶段,1884-1911年为第4阶段。其中第1,3阶段为灾害多发阶段,强度较大,以中度和重度霜雪灾为主;第2,4阶段为灾害少发阶段,强度较弱,以轻、中度灾害为主。小波分析表明,清代霜雪灾害主要有2~3 a周期、15 a周期和40 a周期。降雪或寒流引起的气温骤降至0℃以下是造成山西霜雪灾害的主要原因。轻、中度霜雪灾害的温度范围为-6.4~-1℃,重度为低于-6.4℃。山西清代共发生3次寒冷气候事件,出现在1669-1672,1690-1699和1830-1836年;2次异常寒冷灾害年,分别是1653和1892年,寒冷气候事件和异常寒冷灾害年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陕南清代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了清代(1644-1911年)陕南霜雪灾害等级、阶段变化及不同等级灾害周期性等。统计分析显示,陕南清代发生霜雪灾害28次,平均每9.57年发生一次;霜雪灾害可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各占灾害总频次的21%,72%和7%;清代霜雪灾害可分为4个阶段,其中1644-1668年和1819-1868年的第1、第3阶段为灾害多发期,而1669-1818年和1869-1911年的第2、第4阶段为灾害少发期。霜雪灾害的自相似性揭示了灾害的分形性,分形结果显示陕南地区清代各等级灾害呈周期变化,且这些灾害的集中性非常强。陕南清代轻度、中度和重度霜雪灾害发生分别存在着16~18 a,7~8 a和46 a振荡周期。该地区霜雪灾害的发生主要是偏暖月的持续性降雪、积雪或由寒流引起的气温骤降造成的。初步确定陕南清代发生了两次霜雪灾害气候事件,时间在公元1649-1663年和1817-1842年。  相似文献   

10.
基于核密度估计的清代中国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凌波 《灾害学》2019,(4):92-99
基于《清史·灾赈志》中的历史灾害信息,提取清代(1644-1911年)自然灾害共24 537县次,重建逐年灾害频次序列,以核密度估计法对5类主要灾害(水灾、旱灾、蝗灾、疫灾、冷害)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清代自然灾害频次序列没有明显的趋势性特征,而体现为阶段性波动,基于灾害频次30年滑动平均值可提取出4个峰值时段(1644-1673、1721-1750、1812-1841和1872-1901年);相比于现代,清代灾害类型更加集中在农业灾害,最为多发的是水灾和旱灾,合计占总数的近80%,其次是蝗灾、疫灾和冷害;灾害最为多发的高风险区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前者集中了水灾、旱灾、蝗灾的极端多发区,后者除了水旱多发,还是疫灾和冷害的极端多发区; 4个峰值时段的灾种类型组合和灾害多发区均有明显差异,时空变化受到致灾因子、暴露度和脆弱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上述工作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历史灾害发生规律,对于当前及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近二千年中国重大气象灾害气候变化背景初步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以不同分辨率建立了近二千年和近五百年中国重大气象灾害频率分布曲线。得出近二千年我国重大气象灾害频率分布,在11世纪前低处于低发时期,11~12世纪灾害迅速增加,以后通过两峰两谷于19世纪进入灾害群发时期。近五百年,17世纪和19世纪中叶后为两个灾害群发时期。上述灾害群发时期都发生在数百年气候变化暖的背景下的暖期和冷的背景下的冷期。另外在气候转折时期,我国重大气象灾害也群发。根据上述关系,估计现今至2030~2050年,具有灾害群的气候变化背景,我国重大气象灾害将群发,特别是洪涝与风暴潮增加,同时由于人类活动加剧,水资源开发力度加大,对于大面积干旱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救灾“机制”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地域辽阔。南北东西自然条件相差悬殊,历史上,灾害的发生连绵不断,灾年也极为频繁。据《中国救荒史》一书统计.仅明清两朝灾害记录就达2100余次,平均每一年就有2次以上。中国千百年来以农立国,灾害不仅导致庄稼绝收、房屋损坏,而且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明清政府为了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灾前预防、灾中救助乃至灾后补救等各方面采取了相应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湖南卷》收集整编的历史大风、冰雹灾害信息,将灾情描述按一定规则数字化,将灾害发生地进行古今属地转换,在此基础上,建立现今行政区划背景下的湖南省各县市各月的大风、冰雹灾害历史数字序列。分析其变化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公元前886年至公元1949年湖南省大风、冰雹灾害发生次数均呈极显著增加趋势;(2)大风、冰雹灾害的年内变化均呈现为双峰型,3-5月、6-8月分别为高发季节和次高发季节。(3)较严重的大风、冰雹灾害主要发生在3-5月强对流天气活跃的季节,由此也可以看出由强对流天气产生的大风、冰雹灾害重于冷空气所导致的。(4)大风、冰雹灾害发生频次及强度与湖南地形条件密切相关,洞庭湖区、湘江河谷地带多大风灾害,山区多冰雹灾害。  相似文献   

14.
《防灾博览》2013,(6):9-9
全国第七次火山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10月21-25日在海南省海口市顺利召开。会议由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火山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火山与地球内部化学专业委员会和IAVCEI中国委员会共同主办,  相似文献   

15.
中国热带气旋灾害及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可能趋势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在分析中国热带气旋灾害影响及时空分布的基础上,计算得出近40年西北太平洋年平均热带气旋发生总数和其中台风发生数与海表温度,以及与年平均登陆中国热带气旋总数和其中台风登陆数长趋势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据此估算了全球变暖后中国热带气旋灾害的可能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若至2050年前后全球变暖引起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升高1℃,则在中国登陆热带气旋总数年平均将比现状增加65%,其中年平均登陆台风数将可能增加58%左右。  相似文献   

16.
上海地区主要农作物气象灾害评估预测警示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农作物气象灾害评估预测警示系统网页共有二部分内容:历年灾害动态对比和早涝趋势预测与警示。历年灾害动态对比是对比1991年以后上海地区主要表l作物气象灾害的变化情况。早涝趋势预测是在降水趋势预测基础上,对未来月或农时段降水量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7.
中国1840—1996年洪水灾害若干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朱晓华 《灾害学》1999,14(2):7-21
在中国1840 ̄1996年洪水灾害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一般统计方法和分形理论分析了1840 ̄1996年洪水灾害的若干特征,包括1840 ̄1992年中国七大江河各等级水灾发生特征、中国1840 ̄1989年七大江河每十年洪水灾害发生频率的演进特征、中国1950 ̄1996年水灾受灾面积统计特征、中国1840 ̄1949年水灾受灾县数时间序列与1950 ̄1996年水灾受灾面积时间序列的分形特征等。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台风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玉玲  袁艺  潘东华 《灾害学》2012,27(3):132-136
基于2005 - 2010年历次台风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的启动和损失情况,在统计分析响应频次和响应灾情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国家台风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国家台风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的时空分布特征大致反映了我国重大台风灾害损失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我国台风灾害救助工作的发展变化和新思路:①2005 - 2010年,国家共针对24次台风过程启动救助应急响应51次,平均每年8.5次,其中四级、三级响应分别为41次、10次,平均每年6.8次、2.5次,分别占80%和20%.②7-9月国家启动台风应急响应最多,10月、5月和4月偶有分布.③近年重大台风损失2005 - 2006年严重,2007 - 2010年则较轻;国家针对台风灾害启动响应从东南沿海向内陆和北方沿海省份递减.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是启动响应依据最多的指标,且呈现明显的逐年下降趋势,反映了近年来国家对台风灾害救助工作的重视和以“预防为主”的应急管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2000年中国风沙灾害的时空格局与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采用2000年3-6月中国省级报刊发布的风沙灾害信息800多条,建立了含有2600个案例的数据库,据此重建了2000年全国14场风沙灾害的时空格局。在此基础上,采用风沙灾害致灾灾次Zc和承灾体指数CH,构建了风沙灾害危险度Wx,编制了风沙灾害危险度评价图。研究表明:风沙灾害Zc高值区与CH高值区在区域上错位,前者在内蒙古中西部,后者在华北平原。风沙灾害危险性Wx高值区分布的北界为国界;西南界为阿拉善左旗-甘肃定西县-浙江北部的杭州市;东北界为内蒙古中部锡林浩特市,多伦县-河北东北丰宁县-秦皇岛市所围的区域。这个区域应用为我国风沙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其中Wx为3.5以上的带状区域,即内蒙古乌兰察布高原-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北部、山西北部、京津及河北应为防沙治沙的核心区域。  相似文献   

20.
《灾害学》2008,23(2):F0002
1988年9月9日,报经陕西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批准,陕西省灾害防御协会(又称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陕西分会)成立。1993年5月陕西省灾害防御协会更名为陕西省减灾协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