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根据昆明市1995-2006年历年环境污染指标的统计数据和历年人均GDP统计数据,构建人均GDP与环境污染(工业"三废"排放量)之间的计量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工业"三废"排放量与人均GDP增长的关系.研究表明,昆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工业"三废"排放量)之间并不都是标准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关系,而是呈现出倒"U"型和正"U"型两种环境库兹涅茨类型.  相似文献   

2.
基于1996—2016年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相关数据,采用聚类法对珠三角城市群进行分类,同时利用回归模型拟合各个城市的EKC曲线。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珠三角城市群的人均GDP与环境污染之间具有显著关系;各个城市的EKC曲线所呈现出的特征不尽相同,既有"倒U"型、"N"型和"S"型,也有"倒N"型;从EKC曲线的拐点来看,多数城市的环境污染已经超过EKC曲线的拐点,并且正处于下降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以哈密市1988—2006年经济增长(GDP)和大气环境质量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各类典型大气污染指标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建立哈密市大气环境污染物排放浓度与人均GDP增长之间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哈密市SO2、NO2、TSP排放浓度与人均GDP增长之间基本符合标准的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  相似文献   

4.
选取辽宁省1981-2009年经济与环境数据,通过计量模型探讨辽宁省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演替轨迹.结果表明,1981-2009年辽宁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大体呈现“倒U形+U形+倒U形”特征,即“M形”,表明辽宁省的综合环境污染水平随经济增长呈现波动变化;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等单项指标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形态分别为“U形”曲线左侧部分、“U形+倒U形”和“U形”曲线右侧部分;进一步分析表明,辽宁省EKC特征与工业结构变化、环境保护投资等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背景,运用协整分析与状态空间模型对1980—2012年河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当能源消费总量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1034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两者之间具有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相互依赖,断然采取保守型的能源政策可能会对河北省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处于较高水平,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变化受经济结构影响较大。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河北省应从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能源结构优化升级两方面着力,在制定经济增长与能源政策时,必须在协同发展的框架下考虑两者间的相互依赖。  相似文献   

6.
采用我国长江经济带1995—2016年省域面板数据,基于扩展STIRPAT模型定量分析了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碳排放各驱动因素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化水平因素对我国东部地区具有负向抑制作用,而对中部和西部地区具有正向驱动作用。(2)碳排放与人均GDP因素之间存在着倒"U"型曲线关系,目前只有东部地区通过了碳排放拐点,中部地区接近拐点,而西部地区碳排放量在较长时期内将持续增长。(3)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因素对碳排放均产生显著影响,且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影响远远大于东部地区,创新水平对碳排放影响微弱。(4)外商直接投资与金融发展因素对碳排放具有负向抑制作用,贸易开放度和环境规制因素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基础上,采用1991—2014年浙江省环境和经济数据,运用回归模型对其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浙江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工业SO2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均符合EKC假设,其中工业SO2和工业废水人均排放量与人均GDP呈倒U形关系,拐点分别出现在2005年与2010年;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尚处于倒U形左侧上升阶段,其中工业固体废弃物人均产生量已接近拐点。而生活污水排放量与EKC假设并不相符,人均生活污水排放量与人均GDP呈单调递增的线形关系。对EKC驱动因子的分析表明,加强政府环境治理,以不断完善的环境法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以持续的技术进步与创新促进关键行业节能减排,有利于克服规模效应,推动浙江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早日实现解耦。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采用1990—2013年江苏省市级面板数据,基于单位根检验和面板协整检验,运用可拓展的随机性环境影响评估模型(STIRPAT)和参数、半参数固定效应回归方法,对经济增长与工业COD排放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研究发现,江苏省经济增长与工业COD排放之间存在倒U形曲线关系,即全省工业COD排放随经济的发展呈现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同时人口增长对水污染物排放影响很大,二者之间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表明了经济持续发展能够协调并能解决其与水污染排放之间的困境。本研究丰富了社会经济发展与水污染关系在市级尺度层面的实证研究,为"十三五"期间江苏省水污染治理提供了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原理,选取攀枝花市2006~2016年的经济与环境数据,运用Eviews软件对经济因子与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了模拟经济因子与环境因子之间动态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攀枝花市环境空气质量、工业废气首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废水排放量和人均GDP均呈现显著相关性,符合库兹涅茨曲线倒"U"或倒"N"模型,拐点均出现在人均GDP达60 391元的2012年前后,说明攀枝花市政府严格执行了各项环境保护政策,环境监管力度和环保投入也日益加大,当地环境质量得到大幅改善,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改善实现双赢,环保效益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云南省36年主要年份能源消耗的统计数据以及相应年份人均GDP统计数据,对单位GDP能源消耗与人均GDP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选取相关能耗指标(煤炭消耗量、石油消耗量、天然气消耗量、电力消耗量),建立两者之间的计量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单位GDP能源消耗与人均GDP增长的关系。经研究发现,云南省单位GDP能源消耗与人均GDP增长呈类似于EKC的倒U型曲线,且当今曲线已过转折点,单位GDP能源消耗随人均GDP增长将持续下降。因此,有必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倡导"循环经济"、"绿色GDP"等,使曲线走势向更加良好、完善的方向演变。  相似文献   

11.
选取1978—2014年的统计数据,构建多变量的生产函数模型,使用约翰逊协整检验法和基于VECM(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长短期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美经济增长、电力消费、专利数量和资本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电力消费既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也不是美国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资本存量是中美经济增长的长期格兰杰原因。即中美两国不是能源依赖性经济增长模式:中国科技刺激经济增长的程度比美国的大,中国资本投入是电力消费的短期格兰杰原因;美国经济增长是电力消耗的短期格兰杰原因,但电力消耗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从中国经济的现状和特点出发,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理论,提出了发展中国经济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发展,能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为了进一步了解能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利用青海省1988—2008年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相关数据,采用协整性分析,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运用eviews5.0软件进行计量分析,得到青海省能源与经济发展存在长期的双向因果关系。结果表明,政府应制定合理的能源与环境政策,以实现能源、经济、生态的"三效合一",从而为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揭示了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的关系。目前,关于EKC的实证研究大都从环境指标选取、国际贸易及收入差距等视角展开的,很少有文献研究EKC的动态特征。基于1994-2005年我国46个不同类型城市空气质量和经济增长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广义矩估计(Dynamic GMM)方法首次对我国城市EKC的动态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发现:EKC的估计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计量模型和估计方法的选取。就选取的计量模型和估计方法而言,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且城市空气质量问存在正的路径依赖效应,这意味着我国城市当期的经济增长是以牺牲未来的环境质量为代价的。这一发现无论是对环境政策的制定,还是未来改革路径的安排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高化石能源消耗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计算了1980—2009年中国人均化石能源足迹,并将其与人均GDP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发现在这30年中我国人均化石能源消耗和人均GDP都呈现逐步增长趋势,在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的过程中发现两者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分析发现,我国人均化石能源足迹和人均GDP之间互为因果关系,进一步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尤其是化石能源消耗具有依赖性,且经济发展会进一步刺激化石能源使用的增加。因此,采取节能降耗措施应从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入手,在降低能耗期间我国会出现经济增长放缓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与传统的CO2库兹列茨曲线研究不同,用碳生产率替代人均GDP,探索碳生产率与人均碳排放的函数关系,预测了我国碳排放的拐点。结果表明,三次曲线方程能很好地反映中国碳生产率与CO2排放的关系。这种"倒N型"的演化特征表明,中国碳生产率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两个拐点:当碳生产率为0.3368时,达到第一个拐点;当碳生产率为0.4861时,达到第二个拐点。  相似文献   

16.
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格鲁斯曼等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即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呈现倒U形曲线.但这种曲线不适合中国国情,中国必须摒弃这种曲线,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解析不同空间尺度下绿色发展与生态足迹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探究绿色发展与生态足迹的关联特征。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群2000—2015年绿色发展水平逐年提升,约16.44%的城市达到较高水平,空间上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特征。人均三维生态足迹增长逐渐趋缓,成渝城市群达到峰值(5.21hm2)后逐年稳定下降。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与生态足迹处于良好协调状态,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耦合协调度的提高。绿色发展与生态足迹存在倒“ U”形EKC曲线关系,由于自然资源基础和产业结构差异,成渝城市群(拐点出现在2008年)绿色发展与生态足迹协调关系好转早于中下游城市群(拐点分别在2019年、2012年)。四川、安徽应作为降低资源消耗的重点对象,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拉动周围城市提高绿色发展水平。研究成果能为区域绿色发展与生态环境协同管理提供思路与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徐鹏凡 《四川环境》2021,(1):203-208
对烟台市2001~2017年水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的系列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及分析后,建立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及其相关理论为基础的烟台市人均GDP与烟台市水环境污染指标的计量模型。对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烟台市工业污水排放量对数值与人均GDP对数值间关系呈倒“N”形曲线,烟台市城乡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与人均GDP间关系大致呈倒“U”形曲线。烟台市的水环境问题在一段时间内有所缓解,但随着经济发展有出现新问题的可能,为了持续对污水排放进行防治,烟台市应继续采取因地制宜的水环境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高化石能源消耗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计算了1980--2009年中国人均化石能源足迹,并将其与人均GDP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发现在这30年中我国人均化石能源消耗和人均GDP都呈现逐步增长趋势,在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的过程中发现两者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分析发现,我国人均化石能源足迹和人均GDP之间互为因果关系,进一步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尤其是化石能源消耗具有依赖性,且经济发展会进一步刺激化石能源使用的增加。因此,采取节能降耗措施应从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入手,在降低能耗期间我国会出现经济增长放缓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库兹涅兹曲线是指以人均财富增长为横坐标,以人均财富分配为纵坐标,二者关系遵循倒U型曲线规律。农业社会时,收入分配相当均等;工业化开始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经济快速增长,由于劳动力迅速向高收入的生产部门流动,人均财富分配不平衡明显加剧,曲线上扬;一段时间内,工业社会继续发展,曲线相对平缓;工业化完成之后,收入分配不平衡缩小,曲线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