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婧  王楠 《世界环境》2023,(6):61-63
<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每当提及内蒙古,人们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这样的场景。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横跨“三北”,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这里的自然景观、生态功能、生态格局决定了内蒙古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一盘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培育一代代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青年,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2000年,内蒙古开始了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探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系统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认真谋划、扎实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工业的发展,生态环境遭受的破坏日益严重,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幼儿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对象,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的认知水平将决定其将来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所以,对幼儿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不可或缺。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游戏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笔者的实践也表明,以游戏为载体的幼儿生态文明教育切实可行,富有成效。1.结合游戏,丰富幼儿生态文明知识丰富生态文明知识,是保护生态文明的先决条件。假如  相似文献   

3.
温明月 《环境工程》2022,(5):270-271
<正>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开始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实际运营发展过程中,以此推动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政治、经济等行业的转型发展,更需要从社会意识层面、生态文化角度出发落实生态文明教育,以此实现生态文明意识的普及。高校作为培养社会建设者的重要阵地,积极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是其应有之义,在此需求下,思政教育作为引导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主要渠道,理应承担起落实生态文明教育的职责,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文明理念在学生群体中的传播与发展。文章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分析引论》一书,  相似文献   

4.
新的时期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乱扔垃圾、铺张浪费、环保意识薄弱等问题,这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相背离.高校心理教育承担着促进大学生综合发展、疏导大学生不良情绪精神等育人责任,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使命,能够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助力生态文明实践.因此,以生态文明为导向指导高校心理教育人文环境建设,既是时代所需...  相似文献   

5.
《环境工程》2021,39(1):212-213
<正>生态文明观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产物之一,它对人类社会的种种活动产生着重要影响。生态文明观的建立不仅能够帮助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更能促使人类在各个领域树立起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人们面对种种矛盾与问题,走出人生困境。生态文明观以其较大的影响力在社会各个行业及领域都有着渗透性的表现,其中尤以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影响引人注目。思想政治教育自诞生以来便承担着帮助人类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任务,其与生态文明观的结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必然性。生态文明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渗透,这个问题成为目前思想政治领域研究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一个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一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生态文明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入手,深入探索其特征,结合具体事例说明生态观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渗透,并总结其渗透方式。全书内容细致,论证严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张洁 《环境工程》2022,(4):329-330
<正>新时代下,面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冲突,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呼声愈发强烈,尤其在党的十八大之后,生态文明建设已然成为我国推动现代化发展的重中之重,融入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中。需要肯定的是,生态文明社会的实现是一项长期性的复杂工程,不仅需要政府以及社会企业的行政和经济改革支持,更需要学校教育的协同努力。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塑造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其思政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未来社会发展人才的素质水平。因此,我国高校更需要积极促进思政教育发展,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文明思想意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树立。文章结合杨增岽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分析引论》一书,浅析高校思政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之间的协同发展意义,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将生态文明教育创新融入思政教育中。  相似文献   

7.
通过构建生态文明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十二五"时期京津冀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特点和不足。研究表明:京津冀三地的生态文明水平都在不断提高,呈现北京最高、天津次之、河北相对较低的总体格局。对于北京市而言,生态文明总体水平上升明显,但在资源利用和环境治理方面相对不足。对于天津市来说,与北京基本保持同趋势上升,生态保护水平提升较快,但资源利用水平下降明显。就河北省而言,其生态文明水平与京津两市之间的差距较大,经济增长质量和环境质量是河北生态文明水平的相对短板,但近年来生态文明的进步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8.
<正>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当今时代发展的方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根据马克思主义思想,劳动是人类基本的行为,人类文明产生的基础都是人类劳动结果。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始终坚持“五育”并举,将劳动教育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并通过多种手段开展劳动教育实践,以求促使学生具备劳动意识,提升劳动技能。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是各项事业开展的前提,劳动教育应该与生态文明教育结合起来,赋予劳动教育生态文明理念,两种教育相互融合、促进,开展协同育人,形成教育合力,提高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9.
<正>生态文明建设是指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的高度,面对如今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以及生态环境的问题,必须充分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而应当为后人乘凉而种树,不给后人留下遗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这便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教育是人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而将生态学思想、生态学理念、生态学原理以及生态学的原则与方法融入到现代全民性教育的生态学过程。生态教育内涵极为丰富,它可以涵盖教育的各个层面,意在通过生态教育使全社会形成一种新的生态自然观、生态文明观。  相似文献   

10.
旅游业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柱,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发展影响产业布局和推进工作。研究表明,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业的耦合正在向优质协调方向发展,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基于此,进一步构建、评价了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度指标,并提出了提升两者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以推动云南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郭艳华  罗宇宽 《环境》2001,(3):26-27
伴随着新世纪曙光的照耀,生态道德和生态文明也进入了人类现实生活。这是人们从精神、文化的视角思考环境问题的结果,也是精神、文化的追求植根于现实生活的表现。我们希望生态道德观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发展,不仅是人类的进步,而且也是地球的幸运。  相似文献   

12.
严峻 《环境工程》2023,(2):280-281
<正>高等教育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力量,承载着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主体也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其作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基础和目标,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发展进程。由吴岚、董云吉编写,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贴近生态文明建设热点,围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可为生态文明视角下的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在多年的生态文明建设接力中,高校承担着传播者、实践者、助力者等角色,铸就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高校风景”。其中高校既能够开展多种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用一种春风化雨的方式,引导和塑造高校师生的生态意识,同时也能够开发和设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校园景观,实现校园生态环境内各个生态因素的和谐,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教育家园。近些年以来,高校思政教育人文环境成为高校景观设计的重中之重,展现出旺盛生机和光明前景。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生态文明与高校思政教育人文环境并不相斥或者不兼容,反而能够为高校思政教育人文环境建设增添新的活力,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让高校思政环境展新貌换新颜。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是人类反思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和自身生存发展问题作出的理性选择,是人类发展史上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新的文明形态。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生态文明研究的主要成果。研究指出,目前生态文明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外学者很少直接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概念而大多是一些相近的概念和思想。早在5000多年前我国就已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人类生态理论体系。当前国内学术界在引进国外学术研究成果的同时,立足中国国情,从生态文明理论、实践路径、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技术即指标体系方面作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正>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环保工作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手段。新时期,我国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要求我们将生态环保、节约资源落在实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高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阵地,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过程中,高校语文教师应当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入,实现语文教学和生态环保教育的融合,从而更好地发挥出教育的教化与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生态环保理念、引导学生践行保护生态环境行为,从而助力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王琦 《环境工程》2022,40(3):256-257
<正>生态文明理念是相对工业文明提出的一个新的文明形态,其强调人、自然与社会的彼此和谐共生与持续发展。在生态文明观念的引导下,我国于2012年正式提出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并于2017年再次强调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此情境下,紧扣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立足生态文明观探索大学生思政教育,是高校顺应国家发展建设总体格局的应有之义,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突破发展困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需要。基于此,借鉴由杨增岽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5年3月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分析引论》一书,充分结合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教育是引导学生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生态教育是传播生态知识和生态文化、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及生态素养、塑造生态文明的教育.它是青少年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目标之一,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最新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创新,同时也是党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生态文明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基础和动力源泉,对社会公众开展生态文明观教育,使其成为生态文明的建设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促进者,必将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从“独自”到“对话”——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冬梅 《环境保护》2011,(16):38-40
我国正处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之中,对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战场——高校而言,尽快找到一种实效性强的生态文明教育方法至为关键。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又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研究对话德育教学方式或许可以带来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