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城市土地利用绩效动态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界定城市土地利用绩效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加权函数法和障碍度模型对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1995-2008年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总体不断提高,综合指数从0.0658增加到0.7773,绩效水平经历了“低级水平-中级水平一良好水平”的演变历程;②投入水平和利用程度指数上升幅度较小,利用效益和利用可持续性提高幅度较大;③投入水平和利用程度的障碍度分别以年均4.83%和15.37%的速度增加,利用程度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的首要因素;④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的主要障碍因子包括地均从业人数、人均建设用地、综合容积率、建成区人口密度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因此,应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土地利用监督管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  相似文献   

2.
在考虑绿色发展内涵的基础上,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测度了2006—2018年兰西城市群县域土地利用效率值,并采用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方法揭示其时空差异特征。结果表明:①2006—2018年兰西城市群县域土地利用效率稳步提升,区域差异先扩大后缩小。②兰西城市群县域土地利用效率呈现“中部高—外围低、西高东低、南北分异”的空间差异规律,两省域呈现“西—东”的递减规律。③兰西城市群县域土地利用效率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局部范畴上高—高集聚区在中部地区较为典型,低—低集聚区出现由东南向西南的扩散现象。  相似文献   

3.
以我国西北地区典型资源型城市甘肃省金昌市为例,基于高质量发展理念,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资源利用、环境整治、产业转型5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改进的TOPSIS模型测度了金昌市2008—2017年的转型绩效,运用障碍度模型厘清了影响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①转型总绩效逐年稳步提升,5个维度的分绩效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总体呈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8—2014年的转型发展初期,产业格局尚未稳定,分绩效不稳定;第二阶段是2015—2017年的稳健发展期,绩效稳步提高。②主要障碍因子的排序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GDP能耗城镇登记失业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生态用地时空演变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山东省1980—2015年共6期遥感解译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采用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不稳定版块空间特征等方法分析了山东省生态用地时空演变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为土地的合理规划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980—2015年山东省生态用地占全省总面积比例由22. 45%下降至20. 42%;非生态用地面积整体上由77. 55%增加至79. 58%,主要表现在建设用地的增加。整体上,生态用地向规模递减的方向发展,非生态用地向规模递增的方向发展。影响研究区生态用地格局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研究区的气象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等因子。  相似文献   

5.
以山东省17地市为研究对象,建立耦合特征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空间分析方法,从时空两个维度对2006—2018年17地市人口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和协调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人口和土地城镇化耦合水平较高且比较稳定;(2)耦合协调水平地区差异明显,呈现"济南—青岛"双核格局,东部沿海地区耦合协调水平较高,西部内陆地区协调水平较低;(3)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为区位条件、经济发展状况、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水平。  相似文献   

6.
根据突变级数法基本原理,对武汉市2002-2011年农地利用绩效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利用障碍度模型找出影响其绩效水平的主要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武汉市农地利用绩效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带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经济绩效是影响农地利用绩效的最主要障碍因素;从单项指标来看,随着生态理念的不断深化,未来农地利用程度及资源安全将对农地利用绩效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城市用地规模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2002—2006年山东省48个城市建成区用地规模的资料,运用位序一规模法则分析了山东省城市建成区土地利用规模的变化,继而运用分形理论,阐释了位序—规模曲线。结果显示,山东省城市用地规模的均衡度趋向减小;城市用地规模的总量持续增加;城市体系整体发育,大城市发育快。根据曲线形态对城市用地规模进行分类,发现小城市的数量在逐渐减少,中等城市的数量在逐渐增加;首位城市济南市的用地规模尚有可观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8.
提高碳排放绩效是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山东省17个地级市碳排放现状,运用IPCC推荐碳排放计算方法测算了2005—2014年各市碳排放量,将碳排放量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全要素研究框架,剔除环境变量和随机误差对结果的影响,探索性地利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评价各市碳排放绩效,最后从空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各市碳排放绩效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随机前沿分析法(SFA)下山东省各市碳排放绩效发生显著变化,其中纯技术效率被低估、规模效率被高估是山东省总体碳排放无效率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9.
利用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山东省临朐县2011—201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同时根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 192-2015),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对生态环境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1—2015年临朐县的生态环境状况为"良",生态环境质量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制约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特征,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对甘肃省2009—2018年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①2009—2018年,甘肃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整体呈增长态势,但农业发展质量不高。②农业绿色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是甘肃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短板。③人力资本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制约甘肃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强化政府职能、培育和引进高质量农业人才、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等加快甘肃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工业化始终是影响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多方面综合分析了合肥市工业化进程,在概括工业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选择20个因素作为参评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评判合肥市1996—2005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水平,并进行了定量"障碍度"分析,最后针对主要障碍因素提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高雪  任学慧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10):921-923,933
根据1995—2008年《辽宁省统计年鉴》及土地利用数据,以人口城市化率反映城市化水平,基于信息熵和均衡度原理,分析了辽宁省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探讨了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快,1995—2008年辽宁省土地利用信息熵、均衡度呈现波动状态,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逐渐趋于均衡。但从总体趋势看,土地利用结构的均质性较差,人口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3.
以山东省为例,从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可持续水平、利用强度、投入水平4个方面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利用SPSS软件对山东省17地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综合评价,并运用Arcgis自然断裂点将17地市划分为4个等级。研究结果表明:青岛、威海为高度集约化;济南、德州、淄博、烟台为中度集约化;滨州、东营、潍坊、菏泽、济宁、临沂为低度集约化;聊城、泰安、莱芜、日照、枣庄为粗放集约化。并就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山东省土地集约化利用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4.
基于遥感监测、社会统计等多源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2000—2020年山东省土地城镇化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山东省土地城镇化水平整体不断提高,高水平区集中分布于各地市的市区,较低及以下水平县区趋于沂蒙山区、半岛丘陵地区和黄河三角洲沿海地区集中分布。(2)2000—2020年,山东省土地城镇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关联性,空间集聚特征显著,高值集聚区不断扩展,低值集聚区持续收缩。(3)山东土地城镇化水平受地理区位、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调控能力、工业发展水平、开放水平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驱动因子协同效应呈现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4年和2018年的高分遥感影像数据,提取了青岛市董家口经济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信息,并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2014—2018年董家口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14—2018年董家口经济区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以建设用地的增加及耕地和水域湿地的减少为主;在空间分布上,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集中在董家口港口区和整个经济区的道路建设上,这与董家口经济区的发展规划相吻合。总体来说,董家口经济区规划理念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持良好。  相似文献   

16.
构建基础教育资源失配度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与健康距离模型对山东省2000—2016年基础教育资源失配度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山东省基础教育资源失配度总体上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波动式演变趋势,各子系统失配度演变特征各异。(2)基础教育资源失配度空间上呈自西向东递减的梯度格局,空间过程遵循低水平双核(2000—2004年)→较低水平板块(2006—2008年)→较高水平双核(2010—2012年)→较高水平板块(2014—2016年)的演变轨迹。(3)师资结构配置状况、师生结构比例和经费投入的高低对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具有正向影响,其中师资结构子系统的作用效应最强,其次为师生结构与经费投入。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大连市旅顺口区4期土地利用数据,应用土地利用矩阵等方法揭示了2006—2015年旅顺口区土地利用方式和生态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发现:①旅顺口区土地利用呈现出从未利用地、耕地转移至建设用地的趋势,北部建设用地与耕地之间转换最为剧烈。②近10年间旅顺口区生态服务价值降低了5.63亿元,“建设用地→林地”是生态服务价值提升效率最高的转换类型。③只有林地的生态敏感性指数大于1,说明旅顺口区生态服务价值缺乏弹性。  相似文献   

18.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保障中国农业现代化及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采用熵值法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探讨山东省及其16地级市2011—2021年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引入障碍度模型与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内部制约与外部驱动因素。结果发现:(1)在时间上,山东省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存在农业生产资料服务、农产品流通服务水平不足的短板;(2)在空间上,山东省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其中,服务高水平集聚于鲁东地区,而低水平则集聚于鲁南地区;(3)内部制约上,山东省农业社会化服务受到阻碍作用最大的5个因子依次为农业保险深度、农药供应量、农业供电水平、农业贷款深度以及农业科技服务投入水平;(4)外部环境驱动上,城镇化水平、创新水平与工业化水平对山东省农业社会化服务有显著促进作用,而人力资本质量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武安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是研究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信息熵理论,以河北省武安市为例,对1996-2006年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以及2006年各乡(镇)信息熵差异进行研究,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信息熵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武安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持续增长,土地利用结构均衡度较高;2006年各乡镇信息熵差异较大,可划分成3种类型区;经济因素和人口流动因素是信息熵变化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为了缓解农村生活能源短缺问题,山东省加大了对农村户用沼气建没的投资力度。为了更好地进行山东省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的绩效评价,确定影响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绩效的因素,需要建立一套适合于山东省农村地区的户用沼气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筛选出影响山东省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的4类19个主要特征因子作为评价指标进行等级化处理并确定其权重,从而建立了山东省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绩效评价体系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