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1 毫秒
1.
正气候变化是当前最突出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我国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在《巴黎协定》的框架之下,我国提出了自主减排贡献目标。为尽早实现这些减排目标,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中央政府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措施,更需要各级地方政府等非国家主体单元的协同努力。通过开展低碳城市试点等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同时,不断加强与各方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对话交流及务实合作,鼓励城市积极参与全球跨国城市气候治理,努力提高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履约能力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潘家华  王谋 《环境保护》2022,50(6):17-20
中国在全球碳排放格局演化进程中的地位不断凸显,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和立场经历了从跟进、参与、贡献到引领的转变。中国在推进全球气候治理和国内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不仅政府要发挥作用,非政府组织也亟需发挥作用。当前国内气候变化相关的非政府组织在议题设置、话语把控、项目运作等方面的影响力较为有限。本文提出,可以从三个方面提升非政府组织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能力和水平:第一,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非政府组织合作,在其他国家开展气候治理行动;第二,充分发挥我国非政府组织在国外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行动的优势,提升合作效率;第三,在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机制、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助力其在国外更好地发挥作用,为非政府组织“走出去”充分赋能。  相似文献   

3.
奚旺  莫菲菲 《环境保护》2020,48(16):65-67
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作为中国对外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领导人气候外交、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本文梳理分析了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进展成效,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两个层面分析了"十四五"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总体形势,并从战略规划、体制改革、制度建设、合作创新等层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应对气候变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关乎人类前途命运。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5.
正"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基于中国和38个合作伙伴国,从"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过渡到"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资本输出+跨国企业"过渡到"新型人民币国际化",中国如何实施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实际上南南合作与人民币国际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国家是包括一些小岛屿国家、非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拥有清洁能源投资、森林碳汇开发等潜在的商业需求。  相似文献   

6.
吴静  朱潜挺 《环境保护》2020,48(5):12-17
后《巴黎协定》时期,在多层治理理论框架下,城市参与气候治理已成为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热点之一。城市由于人口、经济的高度集中,以及受到气候变化威胁的直接性,具有应对气候变化的天然驱动力和执行力。本文回顾了国际上城市参与气候治理的两种模式,即基于城市政策法规的气候治理和基于跨国城市气候网络的气候治理,为我国城市参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经验借鉴。基于此,结合目前我国城市气候治理行动,从城市节能减排和气候适应两方面,梳理了我国相关试点工作,最终提出了我国城市参与国家气候治理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气候风险、损失损害及安全问题在我国日益突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作为生态环境脆弱区和气候变化敏感区,在承担生态环境保护主体功能的同时启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实现区内环境治理、经济发展及气候治理协同增效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形势,从减缓和适应两个维度提出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北威州作为德国经济、人口和能源大州,为贯彻落实联邦政府提出的能源转型战略与气候保护战略,率先在德国开展气候保护立法,旨在通过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体系的低碳转型。当前,我国正在推动低碳发展转型与开展气候变化立法等相关工作,因此分析总结该州在气候变化立法方面的经验,对于推动我国相关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能源环境气候研究是政研中心在传统的气候变化学科基础上发展衍生形成的新兴学科之一,主要针对能源发展与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气候治理、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与碳排放强度协同控制等领域开展研究,长期开展多种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评价模型开发研究,参与气候谈判和履约研究。2018年,开展了"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研究与能力建设""我国城市常规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决  相似文献   

10.
正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事关全人类福祉,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加快经济发展转型和能源结构优化,推进国家低碳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从当前国际经验看,国际社会从一纸框架性公约到各国开展履约行动并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承诺,气候立法对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具有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义务。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有利于展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负责任大国形  相似文献   

11.
森林与径流关系——一致性和复杂性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论文综述国外近一个世纪以来在配对集水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结论,从水的自然属性出发,从森林变化对径流(年径流量、洪峰与枯水径流)的影响,径流响应的干扰临界值及水文恢复各方面探讨森林变化与径流关系的一致性与复杂性。森林变化与径流关系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由较长时间尺度表达的年径流量上。绝大多数的配对集水区的试验研究表明,采伐森林就会增加年径流量,而在荒地上造林就会减少年径流量。而由较短时间尺度表达的洪峰径流与枯水流量则呈现较大的复杂性和难预估性。综述表明,对径流特别是洪峰与枯水径流的定义及分析方法的不同也是造成森林与径流关系复杂性的重要原因。森林与径流关系的复杂性要求人们在研究及应用其关系时就必须有系统观,必须考虑植被、径流与其它过程(土壤变化、气候变化等)的相互作用。论文还认为尽管配对集水区试验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为研究者提供了许多可靠的结论,但由于许多研究者只把集水区看作是“黑箱”Q从而对认识森林与径流关系的复杂性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的研究应把配对集水区的试验与其它对过程的研究技术(同位素、GIS等技术)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从雾和霾形成的原因以及与机动车尾气的关系等方面的论述,阐述了机动车尾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出了对机动车尾气的预防、治理办法。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4,(4):106-110
阴阳观念与古代文学的关系密切。在文学创作方面,阴阳对举、"物生有两"、"惟两能化"的宇宙发生观,导致了古代文人重视骈丽的创作倾向,是古代骈文发生发展及古代文学语言形式普遍骈化的深层文化原因;在文学的变化方面,"物生有两"、"惟两能化"的自然变化观,导致了古人以天道自然变化以解释文学发展变化的现象,形成了以刘勰为代表的"质文代变,变不失常"文学发展观;在文艺的审美方面,阴阳交感、、刚柔相济、得中为吉的万物根本论,导致了古人普遍以"中和"为美的现象,使"中和"美论成为古代几千来的审美主潮。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不仅表现在它对生产力3个要素的渗透性影响。而且表现在它促进生产力结构的优化和系统功能的发挥,但经济发展会带来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应在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同时,遏制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瑞典环境影响评价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各国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的一项制度和技术,都与政府的环境管理机制有着直接的关系。中瑞两国的环评制度都体现了“环评为先,项目决策在后”原则。所不同的是,在瑞典,政策颁布前必须进行战略评价;环评审查按A、B、C类项目分别由不同机构负责;公众参与的方式也更为多样。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4,(6):115-117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继续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资和扶持力度,深入改革现行单一的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执行特殊灵活的更为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考核考试选拔机制,对于进一步实现教育公平,推进民族教育和谐健康发展,增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立体种植与水土保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自然相协调的立体种植,迁用于护堤、护岸、渠道衬砌和城市绿化,具有良好的保持水土作用,将其与生态开发相结合,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以某联合站为例,根据油气集输联合站站场功能,将联合站划分为油气处理、储运及污水处理3个单元,对各单元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可能条件进行分析,并利用DNV公司的SAFETI软件对事故后果进行模拟计算,根据事故影响范围数据,提出相应的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20.
真菌和细菌对染料的吸附脱色及再生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进行了真菌和细菌共培养对染料的吸附脱色和吸附脱色能力再生的研究。结果表明,青霉菌G-1首先对偶氮染料S-119、蒽醌染料艳紫KN-B(C.I.Reactive violet 22)水溶液中染料进行快速吸附去除,菌丝对同种染料的吸附速度随菌丝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的增加而加快,吸附染料的G-1菌丝在与细菌的共培养中完成对染料的脱色降解,脱色速度受培养液中葡萄和氮源浓度影响较大,从吸附速率和完全脱色时间综合评价,以葡萄糖浓度为5g/L、酒石酸铵为20mmol/L的培养基中培养的菌丝对染料的吸附脱色效果最好,吸附在菌丝上的艳紫KN-B脱色后菌丝吸附脱色能力得到再生,菌丝对100mg/L的艳紫KN-B染料水溶液可重复处理4次。青霉菌G-1对酸性染料废水处理3h,色度去除率为75.9%,吸附染料的菌丝在与细菌共培养中完成对染料的脱色,对试验所用染料废水,菌丝的处理能力获得1次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