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平 《环境保护》2015,(1):50-53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顺应了生态时代的生死观、群众运动观、科技—经济发展观、时代哲学观和文化观的转变,把创造生态的文明与文明的生态秩序相结合进行社会建构。其理论前提在于伦理自觉: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与时俱进"地创造绿色知识和智慧,确立有机整体论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郭艳华  罗宇宽 《环境》2001,(3):26-27
伴随着新世纪曙光的照耀,生态道德和生态文明也进入了人类现实生活。这是人们从精神、文化的视角思考环境问题的结果,也是精神、文化的追求植根于现实生活的表现。我们希望生态道德观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发展,不仅是人类的进步,而且也是地球的幸运。  相似文献   

3.
胡文 《环境》2002,(8):4-5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这是一句人人皆知的口号.但是,清华学子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提醒人们,国人的道德关怀并没有扩展到"人类的朋友"身上.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社会,让我们从善待动物开始吧.  相似文献   

4.
<正>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历史发展阶段,一方面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环境承载力、承受力不断遭受极限挑战,生态环境形势相当严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加强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与  相似文献   

5.
农村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生态系统规律,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协调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道德伦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民向往的生活和追求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6.
<正>从历史看,生态文明时代是继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时代之后出现的新文明时代,是人类社会文明形态发展的新阶段。从内容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等文明有机统一、相辅相成、协同发展的具体文明形式,是人类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构成。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对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重大贡献。五年来,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7.
《环境保护》2015,43(3)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顺应了生态时代的生死观、群众运动观、科技一经济发展观、时代哲学观和文化观的转变,把创造生态的文明与文明的生态秩序相结合进行社会建构.其理论前提在于伦理自觉: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与时俱进”地创造绿色知识和智慧,确立有机整体论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8.
建设生态文明,是美丽中国永续发展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然选择,更是创造人类社会福祉的必由之路。本文构建了自然生态服务和干扰驱动变化与人类福祉的关系,提出了生态文明与乐活社会的推进路径,畅想基于全人类福祉的乐活社会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9.
环境伦理是一个伴随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社会主题。由于人类缺乏对生态文明、环境伦理、环境道德的合理吸纳,造成愈演愈烈的生态恶果。人类文明正处于历史转折点,必须对传统人类文明加以辩证之否定,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于一体,通过提供理性制度安排、调整利益分配格局来规范人类的道德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开创人类文明新纪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迈人工业社会以来,通过工业化的生产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并积淀了丰厚的精神财富,但随工业文明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引发了世界性的生态危机。为了化解危机,使经济和社会得以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旧的文明模式进行扬弃,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以信息文明为手段把人类推向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1.
环境伦理是一个伴随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主题。由于人类缺乏对生态文明、环境伦理、环境道德的合理吸纳,造成愈演愈烈的生态恶果。人类文明正处于历史转折点,必须对传统人类文明加以辩证之否定,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于一体,通过提供理笥制度安排、高速利益分配格局来规范人类的道德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12.
第二章 生态意识文明 内容提要:生态意识文明是生态文明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本章在分析人类思想史上曾经盛行并仍在发生重大影响的“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上,提出建构当代生态文化的构想,并进一步指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同时,对生态意识文明的建设途径做了进一步分析,即大力发展环境教育。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是人类反思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和自身生存发展问题作出的理性选择,是人类发展史上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新的文明形态。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生态文明研究的主要成果。研究指出,目前生态文明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外学者很少直接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概念而大多是一些相近的概念和思想。早在5000多年前我国就已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人类生态理论体系。当前国内学术界在引进国外学术研究成果的同时,立足中国国情,从生态文明理论、实践路径、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技术即指标体系方面作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价值观对于行为具有指引作用,关于生态文明村之建设,应以价值观构建为理论先导,方可促生态文明之兴盛。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已遭唾弃,而生态中心主义显得缥缈不实;经济理性必将失范.生态理性不切实际。故应从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从经济理性转向生态经济理性。注重自然道德、社会伦理价值等。以全面促进生态文明村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三勇 《环境》2005,(4):24-29
20世纪是个建设的世纪,也是个破坏的世纪。蒸汽机的轰鸣带动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现代化的福音。现代化的进程,始终只有一个主题词,那就是征服——对大自然的征服。而征服的方式,是对空气、海洋、河流、土地、矿产等资源的毁坏性开采和破坏。从最高的天空到最深的地底,传统工业对财富与自由的现代化征服,永远那么贪婪而毫无节制。征服,成就了传统工业文明的辉煌;征服,也给人类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16.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以及其特有的制度建设,造成了以鼓励消费和奢侈浪费来维持生产规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正>人类文明已历经三个阶段: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在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的工业文明之后,地球再也没有能力支撑工业文明的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等一系列全球性危机凸显,这就需要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生态文明"应运而生。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内涵,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2007年"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以来,中国积极推进生态  相似文献   

18.
秦岭在中华文明的繁衍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中华龙脉"。秦岭既是中国南北分界线,也是"天然中药库"和"世界生物基因库",在以建设文明生态环境为主旋律的新时代,秦岭南北麓依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无序开发和违章建设别墅等有悖生态文明建设的乱象,如何保护秦岭,协同推进秦岭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非凡的意义。为此,本文从人类社会发展史和科学史维度上,阐述了生态文明与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各阶段在解决的关键问题、文明的标志与内涵、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本质区别;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度上(水源涵养、环境净化、生物多样性维护、生物固碳与气候调节等),阐明了秦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从思想、行动和科学三个维度上,指出了秦岭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提高思想认识,一以贯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高政治站位,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用系统论思想制定科学规划,以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植被以及野生珍稀动植物的保护为根本目标,从工业活动、农业活动、资源开发利用、人类日常生活干扰等多个方向协同推进,为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相似文献   

19.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方式调节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和人类自我完善的社会价值形态。道德金律是某个特定文化圈内最基本的道德共识。儒家文化和基督教作为对中西文明的历史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伦理思想,都形成了各自独有的黄金法则。本文拟通过评析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督教的"己所欲,施于人"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赵汀阳教授的"人所不欲,勿施于人"三条道德金规则,进一步融汇诸家精华、博采多方睿识、汲取彼此智慧,探寻一种新的求解思路。  相似文献   

20.
如何打造镇江生态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生态"理念与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理念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种发展意识。西方工业革命一方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性问题。迫使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