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环境保护》2013,(2):12
享受生态、宜居的城市生活是每个市民的期盼,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城市居民幸福感一再下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升城市生态品质,坚定不移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新时期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创建生态品质城市是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领域,已经成为全球许多国家城市发展的潮流趋势,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新时期的内在要求。城市生态品质建设要从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居四个方面入手,用生态的方法解决生态中存在的问题,从系统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确立为国家发展战略,标志着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跨入一个新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加快建设与时俱进的企业生态文化,尽快承担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重任势在必行。本文从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历史背景、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意义和目的、建设企业生态文化的内容和措施三部分对企业生态文化建设问题做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3.
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决策部署的内在要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就是要共担责任,共享发展成果和优质生态产品,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发展新路。文章分析总结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背景、条件,流域生态补偿试点中存在的经验、做法以及问题,为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落实、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生态环境问题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学派关注的核心问题。本研究介绍了生态马克思主义及其主要观点,指出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但需要从技术层面,更要从制度建设完善和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层面去解决生态问题;摒弃以奢侈消费和高消费为特征的异化消费行为,树立理性消费、合理消费的理念,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殖民主义对我国的消极影响,从国内国际两个层面采取相应对策;秉持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和绿色的发展理念,切实履行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方面的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5.
郭艳华  罗宇宽 《环境》2001,(3):26-27
伴随着新世纪曙光的照耀,生态道德和生态文明也进入了人类现实生活。这是人们从精神、文化的视角思考环境问题的结果,也是精神、文化的追求植根于现实生活的表现。我们希望生态道德观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发展,不仅是人类的进步,而且也是地球的幸运。  相似文献   

6.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对江苏省海安县(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的调研,并针对同类地区生态设施存在的问题,以海安县为例,提出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基本构架、传统产业生态转型的方向、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的各类基础设施服务功能的调控与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7.
生态城市是城市和谐发展的理想模式,也是城市从规模发展导向内涵建设的必然趋势.生态产业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石,清洁生产、信息共享、系统调控等技术是产业生态转型的关键技术.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有利于早日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日渐突出,面临生态风险.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转型的主题之一.广西在适应这一转型、努力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建设"美丽广西"的过程中,"五位一体"整体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不均衡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应积极反思工业文明发展进程中社会结构失衡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非持续发展现实困境,科学认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积极探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联动发展,协同推进广西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当前,全球存在着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问题,如何解决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人类永续发展的问题.《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一书由张剑所著,是《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中的一册,该书从科学社会主义视角来探究生态问题,洞悉生态问题的根源和解决策略,对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分析和展望,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光明前景,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相似文献   

10.
在探讨生态文明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及事实依据。通过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形势、外部环境及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从生态教育、生态产业、评估指标体系及支撑体系等方面讨论了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思路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分析当前中国生态农庄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发展环境友好型生态农庄的思路,进而以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为出发点,阐述建设环境友好型生态农庄的几大设想,为今后中国生态农庄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生态制度文明,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规范建设的成果,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关系,反映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水平,也是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本章在翔实介绍生态制度文明的含义、特点、分类、功能、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实际,对生态环境保护法律规范体系、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制度和生态制度立法的缺陷与完善等问题做了进一步阐述。  相似文献   

13.
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逐步发展生态宜居乡村的建设道路,以先进的理念发展生态宜居乡村,看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性,这是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和老百姓生活的大事,因此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心。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我们必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建设生态宜居乡村作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新高度、新任务: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重点方向与方略,是接下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发展的主基调。文章分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成就与问题,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已提升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千年大计的新高度,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任务中,要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相似文献   

15.
殷海鸿 《环境工程》2023,(3):274-275
<正>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在保持经济增长,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降低单位生产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发展生态产业,提升循环经济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生态型转变,消费模式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的共识已经形成。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更为脆弱,在发展生态产业,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更多。进一步开展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地制定西部地区生态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策略很有必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指导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方晨  郑茂  陈刚 《环境保护》2006,(6):69-72
编者按 自1995年全国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以来,10年中,全国各地生态示范区建设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下,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改变了农村落后状况.但是,在生态省、市、县建设过程中依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在对安徽省生态示范区建设情况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安徽省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做法、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以供广大读者探讨和指正,希望借此推动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生态足迹法在生态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足迹法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定量测度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运用生态足迹法定量分析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程度,可以为生态城市规划研究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依据.本文较详细的介绍了生态足迹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并以江南某市为案例,运用生态足迹法进行分析研究,反映了该市在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规划重点.对我国其它城市进行生态城市建设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意义和理解生态文明定义和内涵的基础上,深刻剖析了南宁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现有基础及存在问题,并结合南宁市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措施、对策及近期工作建议,为南宁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9.
钱易 《环境科学研究》2020,33(5):1069-1074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本文分别讨论了为什么要抓大保护,绿色发展的重点是什么,以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应该由谁来完成等三个问题,并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生态文明建设应在生产领域、消费领域、城镇化建设领域、自然生态系统保护领域,以及加强法治、制度、政策和文化、教育、宣传等领域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的加速,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发展模式的思考和城中村改造的问题。对于目前中国多数的大中城市来说,建设生态城市和改造城中村是当前城市建设工作的两项重要内容。从这两项工作的理论研究入手,阐述了城中村改造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关系,论证了城中村改造遵循生态城市建设要求的重要性,论述了城中村改造中的生态保护措施,力求促使城中村改造与生态城市建设有机衔接,加速生态城市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