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系统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生态健康基础、生态文明伦理,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研究提出了以下结论:(1)生态健康基础是"平衡";(2)可持续发展核心是"发展",精髓是"持续",实质是"共存";(3)生态文明伦理为"和谐"。生态健康是生态文明之本,可持续发展为生态健康和生态文明提供必要条件,是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李冬香  刘镭 《环境保护》2020,48(12):74-75
正从词源学角度分析,"文明"是一种人类脱离自然生态系统束缚后的秩序形态。在一定秩序内出现了国家、社会、家庭等人类组织,科技、文化、信仰等被创造出来并得以延续,道德、法治、伦理等成为新的约束力量,而这一切现象的本质,都可以归结为人类生产能力的提升,不再依赖自然赋予。生产能力与创造能力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人类创造的财富包括两种类型,其一是物质性的,如工具、建筑、服饰等;其二是精神性的,如道德、宗教、信仰等,由此可将文明统称为"人类创造的物质性与精神性财富总和"。  相似文献   

3.
2003年的春天,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春天,在人类发展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再一次经历了异常严峻的考验,疯狂肆虐的“非典”让人类再一次虚心反省,从新认识生活,审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曾经引以为豪的人类文明、人们长久养成的习惯、人与动物的关系、自然与人类的发展的关系等。哪些要延续、发展,哪些要摒弃、根除。也许SARS只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次惩罚,可是从这次惩罚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不是主宰,而仅仅是大自然的一个成员而已,只有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才能与大自然成为更好的朋友。一、人与动物SARS、艾滋病、埃博拉等致命新传染病的流行反映出许多的问题,其中人与动物的关系值得人们深思。人类文明只有几千年,即使算上百万年的人类历史,也只不过是地球历史的一个微乎其微的小片段。人类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继而为了生存繁衍与动物展开生死搏斗,最后完全主宰动物。而人类对动物的态度又出现了两极分化:一类人喜好野味,更有“高贵”人士,为显示自己的地位,以吃珍贵动物为“荣”。而那些不法分子在利益的驱使下,对那些动物伸出了杀戮之手。另一类人为显示自己的“仁慈”与“爱心”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溺爱。他们把宠物当成自己的子女一样养育,甚至同吃同睡,乘公交...  相似文献   

4.
胡文 《环境》2002,(8):4-5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这是一句人人皆知的口号.但是,清华学子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提醒人们,国人的道德关怀并没有扩展到"人类的朋友"身上.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社会,让我们从善待动物开始吧.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的野生动物很多,人们非常喜欢而且特别注意爱护和保护动物,所以动物与人能友好相处。海鸥与人共餐在沿海的城市里,无论是在沙滩上或是在街边的公园里,当游人们准备野餐时,周围立即就会飞来一群群的海鸥,它们是为吃而来  相似文献   

6.
蔡永海  黄进 《环境保护》2013,(Z1):58-6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而环境正义的核心问题则包括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环境正义,环境正义是生态文明的人  相似文献   

7.
正疫情之后,面对动物,人类忽然乱了阵脚,找不到恰当的距离。有人先前热衷"吸猫",现在却忙着遗弃宠物,好似对方是瘟神。有人就连看别人炒盘花蛤,都赶紧说,"别吃!不怕得病吗?"前段时间,有知名微博博主发文普及人与动物的界限,总结成一句话:"如果没有彻底的了解,就离  相似文献   

8.
谢子超 《环境科技》2000,13(2):46-48
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回顾,分析工业文明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所造成的负面效应,引发人们探讨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依存、对立与协调统一的过程,从不同角度阐述人类社会发展在生态上、文化上、社会上、经济上可持续发展的可承受性。用东方古老哲理思想整合西方文明所带来的人类社会发展弊端,试求探索出一条“天人合一”、“东西合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关明国 《环境保护》2014,(23):51-52
生态美学理论以人的"审美生存"为依归,属于应用美学、参与美学的范畴,在城市空间、景观设计和园林布局诸方面体现审美性和功利性相结合的特点。生态美学理论丰富了生态文明的内涵,有助于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文化间的关系,其实践性、整体性、以人为本、兼顾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等特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科学文化、科学教育、科学与公众、科学与伦理、科学与决策等对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把科技工作与社会研究分隔开来的做法已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科学与社会相结合的观点是在科学、技术、创新基础之上一个更深更广的战略思考。欧盟高度重视科学与社会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农村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生态系统规律,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协调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道德伦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民向往的生活和追求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12.
在和一些不关心环保甚至心存抵触的人交谈时,我经常碰到两个难题。一个是;“你说对动物要讲感情,那为什么还吃鸡吃鸭,宰猪宰羊?”我认为,感情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的一种思想反映。一万年以前,就是人吃人也被认为是合理的。因为那时候就是这个条件,两个部落相争,必须是你死我活。人类的伦理、道德、感情也随着客观  相似文献   

13.
"自由"是马克思理论贯穿始终的最高价值设定和最终价值旨归。马克思的自由观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但同时又是一个前后关联、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只有将其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并揭示出其不同发展阶段之间内在的逻辑关联,才能全面而深刻地把握马克思的自由观乃至马克思的理论整体与思想全貌,从而才能发掘其内在蕴含着的丰富生态思想和深厚伦理关怀。阐明马克思自由观的生态意蕴与伦理关怀,对于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环境工程》2021,39(1)
<正>环境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它包括旨在发展人工环境设计人性化,改善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各类理论与实践研究。从学科性质上来讲,环境心理学属于应用社会心理学范畴,并且与工业心理学等学科颇有渊源。此外,环境心理学还具有显著的多学科交叉性,不只涉及建筑学、环境科学,而且与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等有密切联系。环境心理学中关于回归人本、地域空间文化、边界效应等理论的应用,可以研究作为环境主体的人在不同环境中活动对环境的心理反应,有利于创建回归人本的环境。  相似文献   

15.
叶文虎  张辉 《环境保护》2012,(22):34-36
环境科学的诞生与发展是催生人类文明演替的里程碑 20世纪最显著的特征是人类文明造就了无与伦比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但随之而来的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人类在享用着工业文明带来的"乐果"同时,又不得不饱尝它所造成的"苦果". 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是人类社会进步必须面对的永恒命题,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当环境科学以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时,环境科学就成为一个最新的、最具活力的综合学科.环境科学的研究范畴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日渐突出,面临生态风险.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转型的主题之一.广西在适应这一转型、努力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建设"美丽广西"的过程中,"五位一体"整体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不均衡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应积极反思工业文明发展进程中社会结构失衡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非持续发展现实困境,科学认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积极探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联动发展,协同推进广西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建设象征着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协调,共存共荣的进步追求。本文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以利奥波德的生态环境伦理思想作为立足点,探讨人与自然同属土地共同体,将人类的伦理尺度拓展至自然界以及土地伦理原则等思想的合理性、独特性,并阐述了其生态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三点启示。  相似文献   

18.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全局高度,着力创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2017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提出要"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综合、长期的征程,本文论述了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制度与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健全的生态文明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良好的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核。同时,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支撑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引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不仅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而且要强化生态文化在全社会的影响力,两者协同发力,共同推进社会、经济的有序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有专家认为,从国际贸易的角度而言,亚洲与中美洲、南美洲、非洲和东欧一并属于主要贸易路线中的出口地区,而进口地区则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中东和远东。从过度利用的角度看,目前遭猎捕最为严重的几类动物有:龟鳖类、蛇类、鹰隼类、藏羚羊、观赏鸟类和蛙类,而亚洲的野生动物走私网络中,几乎包含了所有这些动物。东南亚:活体野生动物大贩运中国东南亚研究会副会长古小松2000年在柬埔寨金边停留时,很多人向他描述当地虎豹被杀,在餐馆出售的情形。类似的,广西民族学院东南亚研究所范宏贵教授也在老挝街头看到过装在麻袋里准备…  相似文献   

20.
正《区域战略: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在分析了发展低碳经济与新型工业化必要性的基础上,立足于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生态学等多个角度,阐述了低碳经济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相关概念与理论,通过大量翔实的数据、丰富的内容,有力地论证了发展低碳经济与新型工业化,实现区域生态安全,转变粗放经济发展模式的必要性、实际性以及有效性。《区域战略: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一书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国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生态文明建设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