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改变了地表覆被的时空分布特征,为探求地表覆被时空分布对城市雨洪的影响作用,以南京市主城区为对象,根据遥感影像资料与实测降雨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基于马尔柯夫转移矩阵分析了南京市主城区地表覆被空间格局的分布变化,建立了地表覆被时空变化影响下的南京市主城区雨洪模型,模拟分析了南京市主城区范围内城市地表覆被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对城市地表产流量、局部节点水量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径流系数与地表覆被面积年际变化呈负相关,地表径流、最终地表蓄水与区域地表覆被覆盖面积成正相关。地表植被的空间分布格局对雨洪影响关系密切,局部节点汇水区植被覆盖率上升36.13%,区域产流量可以减少28.47%。地表覆被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是造成城市区域地表局部淹水的因素之一;地表覆被对城市雨洪产生的洪流水量形成具有一定的减缓、推后、延迟作用,同时可以接受、蓄积降雨产生的地表积水。  相似文献   

2.
以呼和浩特市街道为例,采用熵权与GIS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城市绿色与安全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33个街道进行韧性评价,其中2/3的街道韧性水平值低于平均值,并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空间上韧性水平较低的街道在研究区西南集聚,高韧性街道从中心往外大致呈“高-低-高”分布格局,研究结果与城市用地扩建方向与时间、功能布局等实际情况比较吻合。最终从街道、市辖区和市级角度提出韧性提升对策建议,对绿色安全城市建设和防灾规划从“多城一策”向“一城一策”转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利用MODIS数据、TM数据对南宁市的地表温度、植被覆盖度、热场强度、热岛强度分别进行计算,从热岛的时空分布、热岛强度与面积、热岛成因三方面讨论南宁热岛特征及近十年的演变,研究南宁市热岛与高温天数的关系,建立了植被覆盖度与热场强度的联系。结果表明:南宁市从2000年的单一热岛中心逐渐发展成为多热岛中心;热岛面积以年均15.7%的速率增长,与之对应的是南宁市的高温天数平均以每年1.1 d的速率增长。尽管南宁市的植被对热岛的缓解作用强于城市用地及裸土的增温作用,但由于南宁市植被覆盖的面积(26.44%)远小于城市用地的面积(55.33%),城市热岛仍处于发展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民防苑》2006,(Z1)
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对节约城市用地、改善城市交通和扩大城市空间容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各级民防部门在编制“城市人民防空规划”时,也有意识地加强了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及管理的探索。本文结合杭州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及管理的实践,杭州民防部门在如何更好地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及管理方面的工作,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ESDA的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中型城市热岛效应愈显严重。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计算各因子作用及温差,以长沙市为例,研究了城市热岛分布、热岛强度的空间分布与城区人口密度、用地类型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热岛及热岛区域人口呈集聚分布;(2)地块间的温差与用地类型及人口密度有密切联系,商服公共设施用地上的人口密度与热岛强度呈正相关性,工业热源地区该关系则呈二次方程曲线形式;(3)人口密集、建筑紧凑的街道在人口密度超过200人/hm2后将有可能形成新的热岛。(4)商服公共设施和工业热源因素对城市下垫面热量有互生性及放大性。  相似文献   

6.
为推动城市公共绿地应急避险功能格局的优化,应用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对长沙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空间分布化,并通过人口密度分布与公共绿地缓冲区的叠加分析,对其人口服务辐射能力进行了探索研究。运用GIS与元胞自动机相结合的方法,构建2015年人口空间分布模型和交通流量综合预测系统模型,从城市均衡发展以及最大限度发挥城市公共绿地防灾避难功能的角度,对公共绿地合理的服务半径和空间布局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2005年长沙市市区内公共绿地缓冲区覆盖范围总计为113.54km2,约占长沙市市区总面积的20.5%,存在440.46km2的服务盲区;人口服务总数为49.59万人,辐射能力较弱。(2)考虑人口服务辐射能力和交通疏散能力两方面因素,从长沙城市发展和均衡的角度,结合城市交通规划,建议选择30处绿地作为应急避险绿地,组成放射形疏散主通道网。(3)依据源-汇-流思路,构建2015年长沙公共绿地的应急避难功能格局,使其公共绿地人口服务辐射能力达到60%以上。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暴雨后地表径流与城市内涝关系,以兰州市为例,利用ArcGIS软件对其数字高程模型进行水文分析,获得了兰州市地表径流空间分布。根据地表径流空间分布规律,从城市全局视角分析了兰州市城市内涝问题,并对兰州市现有排洪道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易涝路段与径流路径具有高度相关性,地表径流流经大部分内涝路段,导致内涝发生,且径流路径的密集程度与内涝的严重程度相关,其中城关区最为严重,七里河区与西固区次之,安宁区相对轻微,符合兰州市现实情况,说明了该模型方法的正确性;内涝点集中分布在建筑用地、裸地(水泥地面等)区域,表明城市下垫面的高不透水率是造成道路积水的原因之一;优化后的排洪道使易涝区域的雨水就近排入洪道,减少了薄弱地区洪水冲入城市街道的可能性,减轻了地下排水设施的排水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将山地原始沟渠巩固、加宽、延长为新建排洪道,减少了发生山洪的风险。因该研究区域黄河穿城而过,地表径流最终通过排洪道汇入黄河,故该方法可为我国后续整个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河一盘棋”的整体防洪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大中城市震害预测与辅助决策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大中城市防震减灾示范研究成果进行了空间区划分析,给出了城市高危害街区的计算方法和结果,同时给出了各种结构类型房屋破坏面积、人员伤亡和无家可归人口数在各个街区的空间分布结果,以及基于此空间分布结果的医疗救护、人员疏散和物资供应等辅助决策分析。该分析的主要意义在于能充分了解大中城市潜在震害的空间分布,为震前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和震后开展应急救灾工作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9.
金江军  潘懋  杨志双 《灾害学》2007,22(2):73-76
随着人们应对灾害从过去的“被动救灾”走向现在的“主动预防”,风险管理成为防灾减灾领域一个热门话题。从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以及防灾减灾能力评价三个方面阐述了城市地裂缝风险评价内容,提出了城市地裂缝风险评价流程,探讨了城市地裂缝可接受风险水平。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城市地裂缝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城市用地类型开展易损性评价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首次提出了城市地裂缝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0.
过量的地下水开采可以诱发地面沉陷、建筑物开裂破坏等城市地质灾害和工程地质环境问题。通过对某工厂地表变形特征和分布规律的调查分析,论证了地下水开采与地表变形的关系,指出其某个水井抽水是引起厂区及附近地表变形的主要诱因,且水井距离地下水径流带越近,地表变形就越严重。实践证明,通过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调查和抽水试验,可以推断抽水与地面沉陷的水力联系,利用天然电场选频法、联合剖面法、高密度电法和探地雷达等物探方法能够从空间上判断地表及建筑物变形的动力源;动、静态应变的实时观测和分析可以从时间上证实抽水与地面变形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1.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Landsat ETM+热红外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反演和计算了哈尔滨城区的地面亮温和植被指数。通过剖面分析,研究了城区温度场的空间格局与植被盖度的关系;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揭示了城区热岛效应同多个指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市内的道外区是热岛效应的主要分布区,道里区、香坊区的情况也比较严重;铁路沿线区域是城区主要的热岛效应地带;植被盖度和地面亮温呈反相关关系;植被和水体区域可以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通过对市区热岛效应分析,可以监测城市化进程,为城市热环境质量评价和热源调查提供准确、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分析区域消防风险的空间演化特征,针对性建立并调整消防站点,可预见性地降低消防风险.以太原都市圈所在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将遥感数据、POI兴趣点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后融入GIS-GANP模型中,识别城市区域间特异性消防风险因子,探讨区域消防风险系数及空间分布特征,并多角度分析消防站点规划趋势.结果表明:POI数据符合区域融合发...  相似文献   

13.
城市土地工程能力评价的GIS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土地工程能力评价是城市进行合理规划,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大庆市城区为例,分析了城市工程地质的特征,建立了城市工程地质信息系统,实现了工程地质空间特征的管理,分析及操作。通过Bayes决策方法,研究了空间地质特征的相关性,提出了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土地工程能力评价的方法,该方法能提高城市工程地质信息管理的层次,有助于城市土地工程能力评价工作方法的规范化和程序化。  相似文献   

14.
城市热岛研究方法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国内外有关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方法,包括传统的气象观测法、基于遥感技术的定量反演法和基于边界层模型的模拟计算法,分析了各种研究方法的进展和优缺点,供城市热岛效应研究方法创新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城市热岛效应引起城区浅层土地温场升高这一观测结果,采用室内快速模拟试验方法,对城区酸性土壤腐蚀混凝土材料的温度效应开展了试验研究.试验研究了在温度为5℃、20℃和40℃条件下,混凝土试样在酸浓度分别为0%、5%和10%的沙土介质中放置30 d、90 d后的抗压强度变化规律,并对混凝土试样在腐蚀过程中的腐蚀系数变化规...  相似文献   

16.
Climate change caused by increased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of carbon dioxide (CO2) and other greenhouse gases is a long-term climate hazard with the potential to alter the intensity, temporal pattern, and spatial extent of the urban heat island (UHI) in metropolitan regions. Particular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including high temperature, low cloud cover, and low average wind speed—tend to intensify the heat island effect. Analyses of existing archived climate data for the vicinities of Newark and Camden, New Jersey indicate urban to suburban/rural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over the previous half-century. Surface temperatures derived from a Landsat thermal image for each site were also analyzed for spatial patterns of heat islands. Potential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UHI effect and projected changes in temperature, wind speed, and cloud cover are then examined under a range of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encompassing different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trajectories. The scenarios include those utilized in the Metropolitan East Coast Regional Assessment of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Change and the A2 and B2 scenarios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s Scenarios (SRES).

The UHI effect was detected in Newark and Camden in both satellite surface-temperature and meteorological station airtemperature records. The average difference in urban—nonurban minimum temperatures was 3.0 °C for the Newark area and 1.5 °C for Camden. Extrapolation of current trends and the selected global climate models (GCMs) project that temperatures in the case study areas will continue to warm in the current century, as they have over the past half-century. An initial analysis of global climate scenarios shows that wind speed may decline, and that cloud cover may increase in the coming decades. These generally small countervailing tendencies suggest that urban—nonurban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may be maintained under climate change.

Overall warmer conditions throughout the year may exten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mensions of the urban-suburban heat complex. The incidence of heat-relate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re likely to increase with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increased frequency and duration of heat waves and the UHI effect. Camden and Newark will likely be subjected to higher temperatures, and areas experiencing UHI-like conditions and temperature extremes will expand. Thus, urban heat island-related hazard potential is likely to increase in a warmer climate.  相似文献   

17.
土地退化灾害的发育、形成及其活动,都具有明显的景观区域性特点。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应用层次分析法和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建立了评价因素的数据库,利用区域的综合分析和一定的数学模型,对土地退化的生态破坏度和区域环境灾害风险度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与分区,为喀斯特脆弱环境的综合治理与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针对2010年大连新港输油管道爆炸、吉林化工原料桶流入松花江和南京管道内液态丙烯泄露的典型工业灾害事故进行了城市规划层面的深入分析,反思城市规划与工业灾害的关系,剖析其内在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城市规划、城市安全管理方面的改进办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近年暴雨资料、城市建成区平均高程数据和城市排水管网资料的考察,以及对城市暴雨灾害危险性、脆弱性、暴露性的分析,制定了适用于长沙市的暴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利用该方法对长沙市现有建成区798个地块的暴雨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将其分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低风险区3个类别。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长沙市暴雨灾害风险区的分布规律,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措施,包括更新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地下集水库、建立雨水自排系统和建设紧急排涝系统等。  相似文献   

20.
简要介绍了我国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的发展现状,并以福清市为例,详细介绍了该市土地利用、道路路网及避震疏散场地等防震减灾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因素。最后,总结了上述3种防震减灾规划影响因素的要点,为城市防震减灾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