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取大叶黄杨(Buxus megistophylla Levl.)、海桐(Pittosporum tobira)、红叶石楠(Photiniax fraseri)和桂花(Osmanthus fragrans)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天气下4种植物的叶面滞尘量,并分析其与气象因子和大气中颗粒物浓度的关系。研究表明:(1)叶面滞尘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海桐(3.47~5.46g/m~2)、桂花(2.37~4.16g/m~2)、大叶黄杨(1.95~3.88g/m~2)、红叶石楠(1.08~2.35g/m~2);(2)在12.4mm降雨的作用下,大叶黄杨和红叶石楠的叶面滞尘量相比降雨前分别降低42%、49%;(3)经历连续6、9d的晴天后,4种植物叶面滞尘量变化幅度极小,基本达到饱和状态;(4)叶面具有脊状突起或较高气孔密度的植物能够有效滞留大气颗粒物,表面光滑的植物对大气颗粒物的滞留能力较弱。因此,海桐和桂花可以选作滞留大气颗粒物的优势植物。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在CTMAB表面活性剂存在下,Zn(Ⅱ)—CAS—HXO的显色体系,其λ_(max)=525nm,ε_(625)=1.18×10~4,Zn(Ⅱ)量在0~50μg/25ml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络合比Zn(Ⅱ):CAS:HXO:CTMAB=1:2:1.5:1,K′稳=2.97×10~(13)。方法能用于水样及氯化钙中微量锌的直接测定。  相似文献   

3.
通过人工构建3个不同沙土配比的生物蓄水过滤系统,对人工系统滞留雨水时间和净化雨水的功效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自然降雨特点将雨水地表径流按照不同水量与进水时间引入系统,然后测定系统出水水量、时间、水质以及土壤湿度,比较植物层和整个系统滞留雨水径流的效果以及系统过滤雨水的功效。结果表明,(1)人工生物蓄水过滤系统有显著的滞留雨水的作用。其中植物层滞留雨水时间4.72~11.50 h,整个系统滞留雨水时间为5.17~13.80 h,人工系统比植物层滞留雨水时间显著延长,且进水量越大,差异越显著。(2)系统出水流速平缓,蒸发与植物蒸腾耗水量比例低于6%;壤土含量越高,滞留雨水时间越长。(3)经系统过滤,系统出水酸碱度平均增加0.81,氨氮含量平均降低0.42 mg/L。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报道应用上流式庆氧污泥床(UASB)工艺处理高浓度发酵药物混合有机废水的实际运转情况。本装置规模1320米~3(330米~3×4)。两年多时间运转结果表明,UASB工艺用于大型生产性装置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是可行的,它具有操作简单,稳定性能好,滞留时间短,有机负荷高,占地面积少等特点。运行条件:温度40~50℃,滞留时间为1.0天左右,有机负荷12~15公斤COD/米~3·天,COD去除率85~90%,产气率0.45米~3沼气/公斤COD。  相似文献   

5.
番茄、茄子中乙草胺、赛克津、除草通、丁草胺残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在同一提取、检测条件下,对番茄、茄子中乙草胺、赛克津、除草通和丁草胺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检测样品用丙酮:石油醚(1∶1V/V)提取后,经4%硫酸钠水溶液液——液分配定容后,用气相色谱带电子捕获检测器(5%OV—101为固定液的填充柱)测定该四种农药的残留量。番茄的方法回收率为81.60~101.64%;茄子为82.03~99.72%;仪器的最低检出量限:乙草胺为1.02×10~(-11)克、赛克津为1.70×10~(-11)克、除草通为1×10~(-11)克,丁草胺为40×10~(-11)克,样品的最小检出浓度为0.001~0.01毫克/千克。  相似文献   

6.
表面活性剂能够增强植物叶面滞尘能力,研究不同表面活性剂对植物滞尘能力的影响,对于利用植物防治粉尘污染有重要意义。以LAS、DTAB、AR和APG200为喷洒试剂,研究了8种植物吸附表面活性剂后滞留粉尘的重量、组分。结果表明,LAS浓度、植物种类、表面活性剂类型对滞尘量和面积比具有显著影响(P0.05);表面活性剂能够有效提高植物滞尘能力,LAS、DTAB效果优于生物型AR、APG200,且测试叶面滞尘量的变化与叶面接触角无明显关系;LAS使除朴树外所有植物的滞尘能力增加的浓度为0.2 g/L,而对滞留粉尘组分改变较大的浓度为0.5 g/L;此外,表面活性剂能改变滞留粉尘的组分,但不具有明显的规律性,粉尘的遮光比变化趋势与叶面滞尘量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脱硫石膏改良盐碱土的最佳施用量,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石河子绿洲盐碱地为研究对象,研究脱硫石膏不同施用量对小麦产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并对脱硫石膏改良盐碱土壤进行安全性评价。研究表明:脱硫石膏施用量2 t·(667 m~2)~(-1)(2 t)比施用量为1 t·(667 m~2)~(-1)(1 t)、3 t·(667 m~2)~(-1)(3 t)更有利于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对土壤pH和电导率降低能力表现为2 t3 t1 t;2 t处理土壤中Na~+、K~+、Mg~(2+)含量均低于1 t和3 t处理;脱硫石膏量为2 t·(667 m~2)~(-1)对小麦产量增加效果最好,2 t处理较3 t和1 t处理产量分别增加9.48%和2.21%,综合评价脱硫石膏施用后对土壤改良效果及作物产量,以施用量2 t·(667 m~2)~(-1)作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铬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在HAc—NaAc介质中痕量Cr(Ⅵ)对H_2O_2氧化苯酚红的反应有强烈的催化作用,催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比非催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下降23.9%。据此建立的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铬的新方法,选择性高,重视性好,检测限为1.7×10~(-8)g/ml,测定范围为1~8μg/25ml。用此法分析经阳离子树脂交换后的水样取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采用物质平衡原理,对渭河(陕西段)以及4个河段的COD来源和归趋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2010年COD入河总量为18.56万t,COD总体表现为负滞留,被冲刷的COD为12.04万t。各河段COD的归趋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河段2和河段3滞留的COD分别为6.84万、0.27万t,河段1和河段4表现为负滞留,被冲刷的污染物分别为5.76万、13.39万t。对于河段2和河段3不仅要控制污染物的入河量,同时要通过清淤、增加水量降低污染物的滞留,对于河段1和河段4要提高自身水环境容量,减少对下游的污染转嫁。  相似文献   

10.
应用脱色细菌处理染色废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离到5株对酸性红B2GL、酸性媒介棕RH、媒介蓝漂蓝B和媒介黄GG等染料具有脱色降解能力的细菌,经鉴定为转化单胞菌(Alteromonos)D_(32)、D_(33)、D_4,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D_8,以及产碱杆菌(Alcaligenes)D_(27)。应用这些细菌接种挂膜,在兼性厌氧,好氧氧化系统中处理人工配制的染色废水,处理效果良好。当水力负荷为2.4M~3/M~3·day、COD_(cr)负荷为0.96kg/M~3·day、BOD_5负荷为0.72kg/M~3·day时,COD_(cr)的平均去除率为80%,BOD_5的平均去除率为93%。停留时间为8~10小时,进水色度为400倍,经处理后出水色度为45倍左右,脱色率达85%以上。用本工艺处理含聚乙烯醇(PVA)的印染废水,经两个月运转结果表明,水力负荷为2.86M~3/M~3·day,COD_(cr)负荷为2.79kg/M~3·day,PVA负荷为0.642kg/M~3·day,COD_(cr)平均去除率为73%,PVA平均去除率为83%。进水平均色度为85倍时,出水色度低于30倍,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1.
成功制备了具有良好稳定性的、不同铁硅比的聚硅酸铁(PFS),对高岭土悬浮液有很好的絮凝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铁量是决定聚硅酸铁絮凝性能的主要因素,铁量在9~32 kg/t时,聚硅酸铁具有较好的絮凝性能,其最佳值在24~27 kg/t之间,此时上清液透光度达到95%以上。在最佳铁量范围内,硅量决定最终絮团体积的大小,硅量大则最终絮团体积大,上清液透光度略高,絮凝性能也略优。电动电位测定结果表明,在聚硅酸铁作用下高岭土颗粒表面电位由负变正。  相似文献   

12.
Ⅰ土壤中有效态钼的测定(草酸铵—草酸溶液浸出) 简介:本法采用仿制的CRA—63微型石墨炉原子化器,不经分离富集直接测定土壤浸出液及植物消化液中的微量钼。灵敏度为3×10~(-11)克/1%吸收,检出限为2×10~(-11)克(取样量为10微升时相当于2微克/升)。试液中250倍于钼的镉、铅、铬、钙、镁、硅、铝和2500倍于钼的铜、锌、铁、锰、钠、钾不干扰测定。本法与钼的硫氰酸比色法对照,结果相近。  相似文献   

13.
天目湖富营养化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5年天目湖(沙河水库)库体和取水口水质监测资料,分析其水库水质和富营养化状况.结果表明,全年水库透明度为3.10±0.14 m,总氮为0.455±0.036 mg/L,总磷为0.017±0.004 mg/L,N/P比的均值为28.8±9.5,浮游植物生长主要受营养盐磷的限制.采用总氮、总磷、透明度、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五项指标作为参数的富营养状态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沙河水库水体营养水平较低,处于贫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4.
为了去除工业化纤废水中的水溶性污染物,采用混合型乳化液膜法对废水样品进行了处理,以紫外吸收值和COD去除率为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废水浓度、反应时间、液膜组成及处理工艺(包括内相酸浓度、油水比、乳水比)等对处理效果都会产生影响;其中T-152是最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当体系pH=4,油内比为1∶1,乳水比为1∶3,废水初始COD为1 000 mg/L左右,表面活性剂的量:溶剂煤油的量:膜固定剂(TOA)三者体积比为5∶25 000∶1时,搅拌处理30 min,废水中紫外吸收光谱的最强吸收峰红移且峰强减小,COD的去除率达到96.5%,出水COD小于100 mg/L;处理后,废水的色度和浊度均得到显著降低,去除率达到98%以上,达到了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15.
自行设计了一台小型外循环生物流化床,并研究了该流化床处理垃圾渗滤液启动过程中,载体填充率、曝气量、水力停留时间(HRT)和进水碳、氮质量比(C/N)对椰壳活性炭载体表面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挂膜启动过程中较合适的条件为载体填充率5%(体积分数)、曝气量80L/h、HRT 8h、进水C/N 8~10。  相似文献   

16.
石油醚为油相的乳状液膜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石油醚为油相,以聚异丁烯单丁二酰亚胺(T151)、聚异丁烯多丁二酰亚胺(T155)为表面活性剂,制备了W/O(W代表水相,O代表油相,下同)单重乳液和W/O/W多重乳液,并进行了乳状液膜稳定性的研究.以破乳率、泄漏率和表观溶胀率为衡量指标,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种类和用量、油水比(油相体积与内水相体积的比)、乳水比(W/O单重乳液的体积与外水相体积的比)、制乳转速等参数对乳状液膜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的用量、油水比、乳水比和制乳转速均存在最佳值,即:(a)T151体积分数6%,油水比1:1,一次制乳转速3 000 r/min,乳水比为1:6,二次制乳转速300 r/min;(b)T155体积分数4%,油水比1:1,一次制乳转速4 000 r/min,乳水比为1:8,二次制乳转速400 r/min,此时的W/O/W多重乳液乳状液膜最稳定.  相似文献   

17.
以污泥比阻、污泥含水率为污泥脱水评价指标,研究了硫酸与过氧化氢联合调理含铁污泥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含铁污泥经硫酸与过氧化氢联合调理后,污泥比阻、污泥含水率显著降低,污泥脱水性能得到明显地改善。进一步研究表明,含铁污泥脱水性能的改善可能与污泥中形成的Fenton/类Fenton反应有关。经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5 mol·L~(-1)硫酸溶液投加量1.5 mL,30%双氧水投加量0.25 mL,酸化时间25 min,反应时间2 min。在此条件下,污泥比阻由1.82×10~(13)m·kg~(-1)减少至0.74×10~(11)m·kg~(-1)。脱水污泥含水率由89.15%降低至71.12%。  相似文献   

18.
实验建立了利用气液两相平衡对水样中卤代烃含量进行测定的液上空间法。试验了与气液两相平衡有关的因素:温度、压力、气液体积比及平衡时间对测定的影响。对十一个样品进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氯仿:4.2%,四氯化碳:5.3%。方法可检知水样中卤代烃的最低浓度为,氯仿:8×10~(-2)μg/1,四氯化碳:3×10~(-3)μg/1。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在氯化十六烷基吡啶(CPC)存在下,用间羧基偶氮氯膦(CPAmK)光度测钍的方法。在0.2mol·1~(-1)HCl介质中,并有表面活性剂CPC存在时,钍与CPAmK形成的配合物最大吸收峰在678nm处,摩尔吸光率为1.5×10~5,钍浓度在0~5μg/10m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此方法应用于废水中钍的测定取得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采用Fe/C微电解耦合H_2O_2工艺对经复合混凝处理后的某页岩气井钻井废水进行处理,考察了Fe/C质量比、Fe/C投加量、溶液pH值、气水比、H_2O_2(30%)投加量和反应时间对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耦合工艺最佳实验条件为Fe/C质量比1∶1、Fe/C投加量500 g·L-1、溶液pH值2.5、气水比20∶1、H_2O_2(30%)投加量6 m L·L-1、反应时间120 min。最佳工艺条件下,页岩气钻井废水经处理后,出水COD质量浓度为89.54 mg·L~(-1),去除率达到81.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