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在河口、港湾环境污染物质的单纯混合迁移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厦门港Cu、Pb的迁移过程和特点,估算了Cu、Pb的输出输入通量,用模式计算了水体中的Cu、Pb分布。计算结果与现场调查值接近。计算结果表明,悬浮物对重金属的吸附迁移,特别是颗粒态有机物以及浮游生物对生物活性元素的作用,是影响重金属迁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1973年国立海洋物理研究所提出了一个污染物质膜漂流的模式,用以在向海中排放石油和其它污染物质时进行膜漂流的预报。1976年9月和1977年4月在维加兹港湾排放了工作机油和重油,进行了试验研究。本文将按国立海洋物理研究所模式计算求得的污染物质膜扩散的结果与通过航空摄像获得的实际结果进行了比较,同时还与从一般或两艘船上确定污染物膜所在地的方法获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 厦门本是个消费的海港城市,解放后才发展一些中小型工厂。工厂废水及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通过下水道直接排入海中及杏林工业区工厂废水的排放,对厦门港海域,特别是对筼筜(Yuan Dang,简称.Y.D)港及几个鱼池带来严重污染和危害。研究人为活动对微量金属元素天然地球循环的影响,国内外已有大量报导。1975年6月至1976年11月及1982年6月至12月曾二次对厦门港海域进行较系统的污染调查。本文利用首次对厦门港海域的污染调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研究As在沿岸港湾的分布及迁移已引起国内外海洋学者的高度重视1-3。As虽不是金属,但毒性与重金属相似。本文通过对As在厦门港海域水体,底质及生物体中含量分布特征的研究,为厦门港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了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5.
毒性污染物质水质模型的研究,是当前水质模型研究领域的难点与热点.该文在查询了世界范围内开发的水质模型基础上,对当今得到广泛应用的毒性污染物质水质模型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方便使用者根据研究需要而选择合适的模型,同时促进相关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镉从污染疏浚物的释放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模拟研究了厦门港蒷筜湖重污染疏浚物中cd在海水中的释放作用。在模拟条件下释放过程2d内基本达到平衡。释放(百分)率一般在90%以上,释放平衡浓度达1.5μg/L。用两种动力学模式分别确定平衡溶出量、溶出速率常数和表观活化能,研究表明,Cd的二次污染问题需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7.
本文专门描述了在国家和地区范围内的可变风场中计算大气杂质迁移的型模和计算格式。详细拟定了空气污染物质迁移的计算程序。  相似文献   

8.
污染物质在包气带中运移规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阎先良 《环境科学》1993,14(5):32-38
通过室内淋滤实验,研究了酚,氰,砷,汞,铬在粉质轻亚粘土和中砂中的积累,运移规律:(1)土体对污染物质吸附净化均可分为强吸附阶段,饱和吸附阶段和吸附饱和阶段;(2)土体对污染物质的吸附净化强度与其粒度通常呈负相关;(3)酚,氰在包气带中降解的主要原因是自身的挥发性与生物分解作用。证实污染物质在包气带中的主要迁移形式为:H3AsO3,H2AsO3^-,CrO4^2,Hg(OH)^+,GgOHCL,同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辽河保护区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污染物质的化学分析,获取了74种污染物的平均浓度水平.采用结合潜在危害指数的加权评分法进行有机污染物质风险清单的筛选;应用风险商值法对沉积物中非离子氨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估,进而确定非离子氨是否列入风险污染物质清单;将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与EPA效应阈值比对相结合,筛选重金属风险污染物质清单.研究结果显示,辽河保护区表层沉积物风险污染物质清单包括8种污染物质:非离子氨、Cd、苯并[a]蒽、苯并[a]芘、敌敌畏、苯并[k]荧蒽、、茚并[1,2,3-c,d]芘.  相似文献   

10.
污染物质排放转移登记制度(Pollutant Release and Transfer Register,PRTR)对确定污染源,清楚表述污染情况,减少污染物质排放,促进公众主动参与环境政策的制定及环境管理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近十年来,PRTR在发达国家实行后在环境保护和管理方面发挥了有益作用.本文对PRTR实行的基本情况、管理对象物质及行业、报告内容、结果公示以及该制度对于搞好环境管理的启示进行了评迷.  相似文献   

11.
垂直切变风场中大气污染物输送扩散的分层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分层处理法,将大气边界层中水平流场有明显转折的层次定为分界层,建立了污染物输送扩散的分层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当上、下层流场一致时,本模式的解与传统模式基本一致。而当上、下层风向不一致时,污染物的横向散布范围被加大,地面污染轴线将随着距离增加逐渐向下层风的下风向偏移。  相似文献   

12.
13.
建立了一个将空气污染物远距离输送和大气边界层内气相化学反应模式相结合的拉格朗日模式,并应用于华南的酸雨研究.观测的SO_2浓度及硫酸盐浓度与计算结果比较,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市间大气污染物的相互输送作用非常显著.舟山市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长三角地区,本地源影响较小.因此,本文将以舟山市为例,应用频度统计分析方法,研究舟山市大气PM10污染演化宏观动态的统计分布规律.结果发现,舟山市大气PM10小时平均浓度的波动并非随机,而是在0.065~0.324 mg·m-3范围内具有标度不变特征,统计上服从典型的分形幂律分布.同时,为了阐明该分形幂律分布的产生动力机制,基于自组织临界理论,建立了大气PM10跨界输送模型.该模型以污染输送机制、二次颗粒物生成机制、城市内污染迁移扩散机制、大气自净机制这4个主导动力机制为核心,组建了非线性关联迭代算法.新的自组织动力模型的模拟结果定量地解释了舟山市大气PM10污染浓度的分形幂律统计分布规律的产生根源.同时,本研究结合区域风场等气象因素,深入讨论了大气PM10跨界输送的自组织行为机制.  相似文献   

15.
应用Models-3模式系统对沈阳市空气质量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利用美国环保局开发的新一代空气质量模式系统Models-3,对2002年冬季采暖期间沈阳市大气污染物的输送与化学转化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对SO2、NO2和PM10等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Models-3模式系统能较好地模拟出沈阳市的大气污染物输送与化学转化情况,SO2、NO2和PM10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该模式能较好地反映这些大气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可为今后深入开展沈阳市大气污染数值预报与传输扩散研究提供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在研究京津地区排污河网有机污染物的分布时,建立了非定向河网水质模式,并在计算中引入了相关矩阵和递归函数的概念,使模式的计算过程简化,解决了由于河水流向不定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广东、广西地区酸沉降统计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两广地区酸沉降模式,该模式的基础是定常欧拉型酸沉降模式,其中包括硫污染物的人工排放源,扩散输送,化学转化和干湿沉降,对全年120天气象资料进行计算和平均以后,得到广东、广西地区硫沉降的基本图象.从模式计算的结果可以看出,在目前低空排放(排放源在300m以下)的条件下,城市污染源排放的硫污染物的输送范围约10~2km量级、污染物的浓度及干湿沉降量都有显著的非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18.
谢越  陈梅  王有帅 《环境工程》2022,40(12):142
由于污染源受地形、地貌及气象等条件影响而分布多样,大气污染数据在空间中呈任意形状、任意密度的复杂分布。为探究这种大气污染分布状况,基于DP算法提出了1个发现污染类核心区域的聚类模型。以实现对污染数据不经统计直接聚类,在保持空气污染数据分布特征不变的基础上提取出关键污染数据,更准确地挖掘空气污染变化规律。将所提聚类模型和k-Means算法在由兰州市2017,2019,2021年各年1月污染物浓度小时数据构成的3个数据集上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所提模型在以上3个数据集上均能更清晰地挖掘出污染数据,在污染类核心区域中的关键污染数据分别为59.0%、57.2%和69.0%,且造成污染的首要污染物均为NO2和颗粒物。此外,该模型从兰州市2021年1月数据中解析出,兰州市月污染变化由污染物NO2和PM10共同作用或交替作用引起,日污染变化在受污染小时数和首要污染物(NO2和PM10)出现次数上的变化趋势均呈双峰型,污染区域为城关区。并通过分析上述污染规律的成因,证明该模型在确保数据复杂分布不变的情况下提取关键污染数据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流域非点源污染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实例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5  
针对国内外现有模型的不足,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流域非点源污染模型系统,提出了流域汇流与非点源污染物迁移逆高斯分布瞬时单位线模型及流域产污过程模型,该模型既考虑了水动力学与污染物迁移机理,又便于求解与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机理与实用性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Currently, the Chinese central government is considering plans to build a trilateral economic sphere in the Bohai Bay area, including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BTH), where haze pollution frequently occur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physical mechanism of the haze pollution there. Therefore, the pollutant transport mechanisms of a haze event over the BTH region from 23 to 24 September 2011 were studied using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and the FLEXible-PARTicle dispersion model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the loc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and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structur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penetration by sea-breeze could strengthen the vertical dispersion by lifting up the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height(PBLH) and carry the local pollutants to the downstream areas; in the early night, two elevated pollution layers(EPLs) may be generated over the mountain areas: the pollutants in the upper EPL at the altitude of 2–2.5 km were favored to disperse by long-range transport, while the lower EPL at the altitude of 1 km may serve as a reservoir, and the pollutants there could be transported downward and contribute to the surface air pollution.The intensity of the sea–land and mountain–valley breeze circulation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vertical transport and distribution of pollutants. 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 diurnal evolution of the PBLH is important for the vertical dispersion of the pollutants,which is strongly affected by the loc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urban a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