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生态文明与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新型文明形态,影响着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规模巨大的循环经济体。是可再生、可降解的绿色能源,是生态文化的主要源泉和重要阵地,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态文明的本质决定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本文回顾了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促进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①建立完备的森林生态补偿体系;②建立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③繁荣具有创意的森林文化体系;④完善先进实用的林业科技支撑体系;⑤建立科学的林业法规、政策制定与评估体系;⑥强化林业工程建设的管理、监督与参与体系。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林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中国林业的现状及其因在林破坏而引发的一系列生态和环境、经济和社会等问题进行了评述,强调指出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林业可持续发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必然选择,并从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论述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准则及对策。  相似文献   

3.
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的评估理论和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建设实际,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建立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的评估理论、方法和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4.
实施“细胞工程”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牟平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管理办公室烟台市牟平区共有16万个家庭,50万人口。近几年来,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了实施“细胞工程”的思路,开始着手抓家庭建设工作。经过实践,这项工作逐步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道德...  相似文献   

5.
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体系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而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则成为我国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稳妥地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通过对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内涵和建设意义的初步分析。提出了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建设思路和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6.
林业生态安全的资源投入产出效率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利于实现林业生态安全建设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林业生态-产业系统的共生发展.运用DEA-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05~2014年间我国31个省份的林业生态安全效率进行时空分析的基础上,借助PSR模型构建了林业生态安全效率的影响因素体系并利用T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林业产业发展更依赖于规模的扩张而不是技术水平的提升,这不利于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生态安全效率的动态波动较大且技术进步指数偏低,林业生态与林业产业的协调发展存在较大困难.在林业生态安全效率的影响因素体系中,城市化水平、森林消长比,生态林面积、单位面积森林蓄积,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财政支出等对林业生态安全效率的提升作用明显;人均资源总量,科研经费投入强度等对林业生态安全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最后,提出了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促进林业产业规模集约高效发展、加强创新提升技术效率促进林业生态与产业一体化发展、实现林业资源总量提升和公众生态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等对策.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一个由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在崇明生态岛建设的背景下以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选择了衡量可持续发展状态和特征的4个指数——可持续发展指数、持续度、协调度和趋势度来综合评价崇明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为崇明经济跨越式发展、社会功能的健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等目标的实现提供科学的预测和战略决策依据。结果表明,崇明岛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逐年提高,且上升的幅度呈上升的趋势。崇明岛可持续发展系统过去10年呈现明显的持续性。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度较高,表现出高度的同步性,趋势度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得出的评价结果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8.
燃起生态文明的火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已经走过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人类所企盼的生态文明正向我们走来。文明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整体体现。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生态文明显得更为重要、更为迫切。如能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那么将会大大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5):F0002-F0002
2006年6月22日至24日,主题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第四届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论坛在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召开。本届论坛由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主办,山东省科技厅,烟台市政府,牟平区政府承办,来自科技部,教育部,建设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委的代表,来自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厅(委)的有关同志。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可持续发展能力及调控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建国以来辽宁省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成就与问题,认为辽宁省具有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优势,但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并且城市产业结构偏重,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接着构建了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3大类41项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对辽宁14个地级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了区域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大连属于强可持续发展地区,盘锦、鞍山、本溪和丹东属于较强可持续发展地区,抚顺、锦州、营口、葫芦岛、辽阳属于一般可持续发展地区,铁岭、朝阳、阜新属于弱可持续发展地区。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空间布局和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Sustainability in forestry is a complex amalgam of trade-offs among its various dimensions and there is no easy route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is important that policy process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these policies should be based on sound information about these trade-offs. There is a growing consensus amongst key forest decision-makers in Bangladesh that traditional forestry is needed to make the transition to more sustainable forestry, which is likely to involve local people in forest management. As a result, the government has initiated a social forestry program from 1981 with the assistance of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 (ADB) loan and 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 (UNDP) grant and operated mainly in Sal forest areas. The most important objective of this program is to protect, manage, and develop forests in a sustainable way by involving local communities. Although several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management issues of social forestry, none of these studies has evaluated the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social forestr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criteria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forestry in Bangladesh. The study is based on primary cross-sectional data collected using the multistage stratified sampling technique. In total, 581 social forestry farmers were selected randomly and interviewed using a pre-tested questionnaire. The study evaluated som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dentified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of social forestry in Bangladesh:(i) almost all the component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forestry, although not at the aspiration level, were at good condition;(ii) participants were interested and committed to work with Forest Department in developing social forestry;(iii) they had been utilizing both hard and soft technology in practicing social forestry, although there exists ample scope of development;(iv) income of participants after involving in social forestry had increased, although not at satisfactory level; and(v) process of producing social and material goods had been under progress.However, there exist plenty of scopes for sustainable social forestry development through improv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ponents more carefully.Readers should send their comments on this paper to: BhaskarNath@aol.com within 3 months of publication of this issue.  相似文献   

12.
我国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林农合作组织的建设和健康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合作组织的建设和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博弈过程。本文在充分考虑林农合作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个体对群体的两阶段博弈模型,分析了林农合作组织形成和发展中的博弈行为。研究发现,由于各参与方的理性程度不同、林业收益长期性和林业生产的外部性明显,只有保证林农的长期收益、提高对长期收益的认可程度,更要保证林农的当期收益时,合作才能形成,此外,林业的外部性问题是影响合作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应丰富合作的内容和形式以确保林农的当期收益;加强对林农大户的培训,提高合作组织规范管理的水平;同时加强宣传以提高对长期收益的认可程度,从而提高长期收益;搭便车现象难以避免但应正确对待;各种能降低风险的措施均有利于合作。此外,在合作组织发展的起步阶段,政府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应提高政策支持和监督的力度。  相似文献   

13.
林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定量评价是林业产业竞争力水平分析和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础。GEM模型是当前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模型,本文以GEM模型为基础,考虑了林业产业近年来受到政策和社会因素的重要影响,提出了将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第四个因素对而对GEM模型做出拓展,构建GEMS模型,以适用于林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了林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GEMS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指标赋值标准,并且在量化过程中提出了最终GEMS得分的评价标准。运用GEMS模型及指标体系可以对林业产业竞争力水平的衡量以及类似产业间的比较,并据此做出合理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proposes and empirically tests a framework that integrates the concepts of community resilience and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SES) resilience through community forestry case studies. The framework provides a possible approach for assessing community resilience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and allocation of socio-cultural, economic, and natural capital of individual households within a given forest community. Furthermore, aspects of SES resilience and system dynamics are used to define the potential state thresholds of community resilience. This exploratory attempt to quantify community resilience, using the proposed framework, aims to advanc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ual overlaps of SES and community resilience as applied to forestry management. We consider community forestry groups as SES examples in which the community is an important stakeholder in managing natural forest capital. We selected pioneer communities under the community-based forest management (CBFM) Program in the Philippines as our case studies. We found that, on average, CBFM group members demonstrated moderate levels of resilience according to their acquired levels of capital. Although economic capital remained the weakest capital, the CBFM program had a positive effect in increasing the socio-cultural and natural capital of an entire community.  相似文献   

15.
矿业遗迹保护研究--以浙江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的经济转型问题是日前非常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保护好矿区内存留的矿业遗迹,建立矿山公园,是该类矿业城市进行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之一。矿业遗迹是矿山公园的核心景观,探讨矿业遗迹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对矿山公园建设意义重大。本文以浙江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为例,对矿区内各类矿业遗迹进行科学全面的分类与等级评价.探讨矿业遗迹保护的理论与原则,提出保护模式及具体的保护措施。文中结合实例进行的矿业遗迹保护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探索研究。对我国矿业遗迹保护和矿山公园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资源环境科学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1世纪资源与环境科学面临的重大挑战是正确认识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关系,这方面地质科学将发挥重大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地质科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指出了21世纪地质科学面临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7.
长江经济带开发构想与发展态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建设中极其重要的开发轴线,近年来已经上升为新一轮的国家战略,肩负着参与国际竞争、协调东中西3大区域、推进双向开放、建设生态文明的使命。在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以流域经济发展为视角,从长江经济带提出的背景出发,回顾了长江经济带战略构想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发历程,从经济地位、产业集聚、航运建设、岸线开发、沿江交通等5个方面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态势,并重点分析了长江经济带重化工业发展与布局、生态环境影响、港口建设与发展、城市群培育等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从改革考核机制、破除行政壁垒、强化流域协调机构与建立流域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提出了对策思路,以期为新时期长江经济带开发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通过可持续认证推动农林牧渔领域自然资源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里约环境发展大会后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和各界的共识,但经历了二十年的发展,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特别是农林牧渔等领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仍待进一步发展。我国作为国际农林牧渔产品的重要消费国和贸易国,在积极推动国内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也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在全球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发挥积极作用。可持续认证作为应对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这一矛盾的较为有效的市场手段,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涵盖了农林牧渔领域的多个产品,在国际上的发展势头强劲,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发挥了对政府政策的补充作用。但可持续性认证在我国国内的企业和消费者中还没有得到广泛认识,其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实践可持续经营、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在国内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可持续认证的分析,为在我国农林牧渔领域更好地发挥其市场推动力提出政策建议。本研究首先综述了可持续认证在国际上的发展历程、产生的影响,详细论述了森林、棕榈油、野生海产品等可持续认证已经在全球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在欧美等较发达国家和地区获得了消费者的支持;其次,本研究对可持续认证在农林牧渔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剖析,肯定了可持续认证在调动企业和消费者的积极性、推动农林牧渔领域资源保护方面的正面作用,也指出认证对资源保护的预期效果没有完全达到、同一产业内认证体系可靠性参差不齐,着重强调了可持续认证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面临的困难,使其对自然资源保护的应有效果受到影响。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分析了我国农林牧渔领域在资源利用方面面临的国际和国内压力,尤其是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进口大宗产品产地的生态脆弱性使中国在全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论证了可持续认证在我国的推广有利于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促进贸易杠杆发挥资源保护的撬动作用、保障企业在海外开发中的长期效益,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国内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明确得出在我国农林牧渔领域推动可持续认证的必要性。本研究建议我国政府部门应关注农林牧渔领域可持续认证在国际和国内的发展,收集相关的信息和案例可用于相关的国际谈判和对企业的指导。同时政府应鼓励国内外认证体系在中国开展认证工作,并为同一产业中的不同体系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另外,政府应积极支持国内农林牧渔产业的企业、专家、协会等参与到国际认证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操作范例或规范国际化。政府自身的消费行为对全社会有明确的引导作用,所以在政府采购中应优选可持续认证产品,引导企业加入可持续经营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