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小震震源机制P轴取向的预报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Snoke的振幅比方法,利用江苏台网和山东台网记录到的数字化波形资料,计算了发生在江苏及其附近地区的33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由此计算了其相应的P轴取向。结果表明:南黄海北部凹陷地区M_L5.1地震发生前2个月内、长江口地区显著小震群发生之前2个月内,在震中所在区域的附近地区有震源P轴取向小于100°的异常地震发生;盐城附近及其近海海域在本文研究的时段内未曾出现震源P轴取向小于100°的地震,该区域也没有发生中强地震或显著小震群事件。由此说明震源P轴取向具有一定的短临前兆意义,但这种情况与大地震事件所表现出来的规律并不完全相同。茅山断裂附近地区出现的2次震源P轴取向小于100°的事件与该地区重力异常结果是一致的,说明2002年前后茅山断裂曾活动过。  相似文献   

2.
简述了苍山MS5.2地震的基本概况,分析了苍山52级地震构造背景,据这次地震的余震空间分布、等震线长轴、震源机制解、地震活动条带和地质资料分析认为北西向的苍山 新泰断裂和北东向的荣成 临沂断裂可能是苍山52级地震的地震断层。在1985年6月以前,鲁南地区的地震活动呈随机分布,1985年6月以后ML≥3.0地震主要集中在新泰 苍山 莒县之间的三角地带,来回迁移;1974年以后沿苍山 尼山断裂的ML≥3.0地震都发生在52级地震震中附近,说明在苍山 尼山断裂与沂沭断裂带交汇区西侧较长时间的能量积蓄。苍山52级地震前最后发生的两个ML≥2.0地震与苍山52级地震震中形成沿地震断层的临震小震活动条带。  相似文献   

3.
地震迁移可广义化为构造事件的迁移。快速构造事件为地震,次快速事件可形成前兆。假使在昔日震中迁移始发地区出现了前兆,则可作两个方案的预测:一个是在前兆出现地区附近可能发生地震;一个是在昔日地震迁移所至地区可能发生地震。后者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文中列举了五个实例。  相似文献   

4.
1990年2月10日江苏常熟—太仓间发生5.1级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太仓县沙溪乡,东径121°04′,北纬31°35′。震中烈度为Ⅵ度,其面积达23平方公里,高烈度值的点沿沙溪乡洞泾至胜利大队,呈北西西向分布,衰减慢,北东方向烈度衰减较快。烈度值分布具有不均匀性特征,出现烈度异常点和异常区,这次地震极震区等烈度线分布的方向和范围,与北西向新生代断陷盆地及控制盆地发育的边界断裂十分一致。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1979年7月9日江苏溧阳地震(M=6.0)和1984年9月14日日本长野地震(M=6.8)的考察和分析表明:这两次地震的震中及其附近的建筑物均有扭转现象,并且都反映了地壳以右旋扭动为主的构造活动特征;两次地震的震中均位于北北东-北东向的右行断裂和北西走向的左行断裂的交汇处附近;均位于北北东走向的山地的靠大洋一侧。说明了西太平洋地区地震活动的相似性和地壳新构造活动的一致性。构造应力均以北东东-近东西向、近水平方向挤压为特征。这些应力方向在长野与太平洋板块沿日本海沟俯冲潜没而产生的地震主压应力轴大体一致、在溧阳则与印藏板块碰撞和日本海的微型扩张有关。  相似文献   

6.
2004年12月26日印尼8.7级强震后江苏地区同震效应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在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北部发生8.7级强烈地震后,对江苏省地震前兆观测资料进行了及时的清理和分析,发现凡是能监测地下应力活动的前兆观测手段,如应变、地倾斜、水温和水位,在这次特大地震的震后都记录到了显著的异常,且异常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将这些异常列出并浅析之,以期对进一步深入研究这次地震对我国未来地震趋势的影响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台网密度、观测资料质量及中强以上地震前兆展布范围内的异常数等5个方面作为评定一个地区前兆观测台网监测能力的主要依据,用罗咏生等给出的通用计算方法,对我省前兆观测台网的监测能力作定量的分析与评定,认为,我省现有前兆台网对于5—6级中强地震的监测能力属 B 类;前兆观测台网的地震监测能力分布是不均匀的,苏南略强于苏北和沿海地区。对于5—6级中强地震,苏北和沿海地区只能提供少量的异常,而且异常的可靠性较低。文中还用相同的计算公式、计算参数和评定方法对现有台网的观测资料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调整后的台网监测能力比现有台网监测能力提高一个类别。  相似文献   

8.
为了通过场的动态监视和源的过程追踪以实现地震预报,以唐山7.8级地震为例,研究了震前各种前兆方法观测到的短临异常的场兆和源兆的特征。通过研究得出:场兆数量多、密度小、异常台项比低,源兆数量少、密度大、异常台项比高;台点多的地下水位和流动重力较易区分场兆和源兆的差异性;源兆主要分布在一些断裂构造形成的闭锁区内,场兆主要分布在闭锁区附近一些活动断裂及交汇部位。  相似文献   

9.
摘要本文采用逐步回归等方法处理了山东相公庄水准 EW、SN 向1989年1月1日至1990年9月30日的五日均值观测资料。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苍山4.4(M_L)级地震前相公庄水准 EW、SN 向均有10天左右的短临前兆异常,异常最大幅值分别为0.84mm和0.42mm,地震发生在异常达最大值的前一天,回归剩余标准差分别为±0.17mm和±0.12mm。据动态灰箱法处理的结果说明:短临异常在月均值上也有一定显示,只是幅度小些。作者认为:距震中50km左右的定点形变台,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监测到4级以上地震的短临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10.
<正> 1979年3月20日8时河南省修武发生了一次4级地震。距震中12公里的N98井,震前3月13日水位突升34厘米、19日突升30厘米。当天水位固体潮波形畸变。与此同时,距震中分别为22公里的陆20—2、朱3—3井也有相应的变化。N98、陆20—2、朱3—3井等焦作深水井分布于活动断层边部,处于震中附近,震前水位突跳,是一值得注意的地震前兆。  相似文献   

11.
泾阳、临猗地震的地下流体异常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米秋霞  段锋 《灾害学》1999,14(4):49-53
总结了1998 年泾阳Ms4.8 及临猗Ms 4.6 级地震的地下流体异常特征, 结果表明: 异常点数量有随震中距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 同时又受构造条件的制约; 异常时间以短临为主, 短期异常主要集中在震前3 个月左右, 临震异常出现在震前10 d 左右; 异常幅度与地震三要素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南黄海6.1级地震前热红外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6-11-09南黄海6.1级地震(震中位置31°50′N,123°06′E)的地震地质构造环境、临震卫星热红外异常与近地表大气增温异常等3方面进行研究。认为该震震前有较明显的热红外异常显示,并初步探讨了该区地震的临震近地表大气增温与卫星热红外异常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高邮-宝应M_S4.9地震是江苏陆地上22年来最显著的地震,震中位于江苏陆地中部地区,震前前兆异常丰富,异常的时空演化特征比较典型。震前2年显示震源区应力压性和周围张性特征,表现为水位、地电阻率和形变的群体准同步变化;震前1年集中出现小震条带活动的交汇现象;震前1月开始出现岩石裂隙变化的失稳现象,表现为周围水温、水化学的短期快速变化。高邮—宝应M_S4.9地震震前异常时空演化特征反映了周围岩石孕震过程中的变形和裂隙变化特征,对中强地震预测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充分整理单台水氡资料的基础上,对发生在祁连山—河西走廊活动断裂系的5级以上地震进行了短临阶段水氡异常的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异常出现的频次、持续时间、异常结束到发震的时间、异常的范围等。进而对该地区5级以上地震水氡短临前兆异常的特征作了归纳。  相似文献   

15.
二十年来,我国地学工作者相继对1969年渤海7.4级地震及其前兆现象、震源环境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总结,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就渤海地震基本参数的精定结果,震源机制及震源参数测定结果,渤海地震序列的主要特征,渤海地震的震源断层面及其震源环境(地球物理条件和地质构造条件),以及渤海地震的主要前兆异常现象进行介绍和讨论。并指出渤海地震及其所显示的震兆在中国地震预报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研究探索了由跨断层形变测量资料提取无量纲的年速率比γh 和γ1 的新方法 ,并给出了整个测量区域速率比的时空分布和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 )中强地震前近源区形变年速率比在空间上、时间上存在中短及短期异常 ;(2 )中短期异常显示 ,震前 1~ 2年近源区年速率比正值(或负值 )有逐渐增大范围、量值的趋势 ,震源区速率比值较小 ,似处于闭锁状态 ;(3)短期异常显示 ,震前 3个月速率比值增高 ,空间上呈现大范围正负值区异常分布 ,图像形态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7.
苏刚  胡维民 《灾害学》1997,12(1):34-37,71
列叙了部分强震前后短期的异常气象情况,探讨了其与强震间的机理,并结合1976年松潘7.2有地震波及汉中地区引起的破坏,讨论了异常天气带来的灾害叠加问题,对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和地震短临前兆探索,无疑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贺明静 《灾害学》1993,8(2):90-94
本文讨论了1556年关中大地震震中位置、震级和人口伤亡等几个问题。认为震中应在潼关、蒲州之间,震级高于8级,人口伤亡数字无夸大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郭增建  秦保燕 《灾害学》1998,13(4):43-46
1995年日本阪神7.2级大震损失惨重。震后日本官方改变了以预报为基础的防震减灾计划.这一改变对全世界地震预报的信心起了很大的削弱作用.本文以阪神大震极震区震前9d的氡气突跳异常以及1946年12月21日南海8.1级地震(距阪神约150km)为依据,按我们早期提出的倍九律和带头地震来讨论阪神大震的预报.我们的结论是临震预报不要放弃,应继续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